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朝鲜战争在之后的几十年间,牢牢地建立了中国的军事威信,彻底颠覆了中国一贯软弱和被动的形象,中国是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
2011年,88岁高龄的基辛格,在自己的新书《论中国》中,通过上述话语,肯定了朝鲜战争中的中国
然而在对中国的胜利作出评价之后,基辛格又写到“斯大林的战略预测是对的,但他对结果的估计,却大错特错,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输家”
为何基辛格对中苏这对朝鲜战争中的“隐形盟友”,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总结?在他所代表的美国政府的认知中,中苏之间的关系,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晚年的基辛格
中美苏三角外交基辛格的第一个判断就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美苏三大国之间,并非是中苏结盟对抗美国的局势
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第一次会面,就已经在三大国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三角外交”关系
当新中国建立之后,毛主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莫斯科拜访斯大林,为建设新中国拉来必要的初始资金
此时的中国虽然因意识形态与现实需要的双重原因,已经开始实行了靠拢苏联的“一边倒”政策
然而斯大林本人,对于中国的接近兴趣寥寥,甚至在同毛主席会面时,故意做出许多冷落毛主席的动作
这一行为的根源,实际上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已经彻底将现实国家利益,摆在了包括意识形态扩张在内的,其他目标之前
毛泽东与斯大林
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前,同国民政府一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其主要原因在于,软弱无力的国民政府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并不介意出卖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二战即将结束时,苏联通过与国民政府缔结的一系列条约,不仅坐实了外蒙古的独立,还确定了其在中国东北与中国新疆的诸多特殊权益
然而当新中国成立之后,同苏联缔结的许多条约,也同样属于不予承认的不平等条约范畴
所以斯大林很清楚,毛主席出访苏联一定不会绕开这些条约,而如果苏联不废除条约,那么就会背上不尊重红色盟友的骂名;但是苏联若是废除这些条约,却又会损害其国家利益
于是他最终选择对毛主席避而不见,通过拖时间,让中国人明白苏联的态度
然而毛主席并非不清楚斯大林的心思,基辛格指出:毛主席在理论上总比别人高出一筹
斯大林曾长期资助蒋介石
在看懂了苏联人的态度之后,毛主席考虑到新中国亟需外援的状况,最终决定通过暂时部分承认苏联在中国的特殊利益,来换取斯大林本人对中国的战略支持
1950年2月14日,莫斯科与北京达成了重新决定中苏关系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新中国暂时承认了苏联在满洲与新疆的矿山、铁路等方面的特殊利益,同时允许苏联在1952年之前,继续使用旅顺海军基地
斯大林对这份条约心满意足,在他看来,他已经成功逼迫毛泽东做出了让步,维持了苏联在中国的部分非法权益
然而这份条约,却极大地影响了新中国对于苏联的战略判断,也为日后中苏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多年之后毛主席在同赫鲁晓夫会面时,还表示“斯大林企图通过逼迫中国做出让步,来使中国变成他的半殖民地”
因此日后中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动机,比起保卫苏联主导的红色阵营,更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判断,因为同斯大林讲红色情怀与意识形态,在毛主席看来无异于对牛弹琴
晚年的斯大林
朝鲜半岛的中美冲突可是中苏之间的矛盾,虽然导致中美苏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三角关系,然而却并没能阻止中美之间的冲突
在基辛格看来,美国政府内部的分裂,是令朝鲜战争扩大化的最重要原因
就在毛主席同苏大林会面的同时,美国政府内部却在进行着“反省会”,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惨败令美国人开始质问政府
“到底是谁丢掉了中国?”时任国务卿艾奇逊不得不对此作出回应
他最终把锅一股脑地推到腐败无能的国民党身上,并承认共产党同国民党相比,能更好地治理中国
艾奇逊表美国政府放言,他们既会尊重新中国的主权,同时也不会干涉新中国对台湾的统一
他还建议毛主席看清苏联才是其地缘政治上的巨大威胁,新中国最好的选择是模仿铁托远离苏联,同时依靠其巨大的体量,做美苏之外的第三国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艾奇逊的发言看上去似乎有几分道理,然而毛泽东很清楚,艾奇逊或许能代表美国政府的态度,但却无法代表整个美国做出决策
一旦中美之间真的出现战争风险时,杜鲁门政府绝对不会承认那句“不会干涉统一台湾”
事实正如毛主席所料,在斯大林支持金日成对南朝鲜的挑衅做出反击时,美国的第一反应,果然是派舰队封锁此时同朝鲜半岛毫无关系的台湾海峡
基辛格在事后坦言,这并非杜鲁门本人想当一个骗子,而是美国民意不可能接受,在朝鲜半岛与中国台湾出现两次连续失败
美国此时有失去朝鲜半岛的风险,那么就必须尽全力保护国民党非法政权的安全,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杜鲁门政府必然不会遵守几个月前对新中国做出的承诺
而美国的单方面行为,逼迫新中国在朝鲜半岛上保家卫国,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最终以基本维持战前边界的停战作结,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回到了起点
可是在复盘战争时,基辛格却做出判断:美国没能获胜,苏联是最大的输家,而只有中国赢得了朝鲜战争
苏联的惨败死在朝鲜战争停战前夕的斯大林,根本没有想过,苏联会是这场战争背后,最大的失败者
斯大林死在朝鲜战争结束前夕
他之所以支持金日成出兵统一朝鲜,是基于“美国既然默许了中国大陆统一,那同样不会干涉朝鲜半岛统一”这样一个一厢情愿的论断
在美国几乎决定在第一时间出兵朝鲜半岛时,斯大林的这个计划就已经落空了
然而斯大林还留有后手,在美国果断出兵朝鲜半岛之后,他做出判断:虽然不能让金日成自己完成统一半岛的战略目标
但是美国人的冒进会导致中国参战,继而通过一场中美间的直接冲突,彻底关上两国和解的大门了
这样一来,不得不同美国敌对的中国,便会在战略上更加倒向苏联,最终,苏联将会兵不血刃地收获一个坚定且庞大的盟友
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两段计划看上去都合情合理,然而基辛格在事后复盘时指出,美国介入导致第一个计划破产,而中国的胜利则导致斯大林的第二个计划破产
客观来看,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在美国人眼中,并不配当一个合格的对手,贫穷、落后、且刚刚结束内战
这样的中国,没有理由能在朝鲜半岛上赢下由美国率领的所谓“联合国军”
然而事实却是中国人不仅把美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还让美国明白了,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未必能把志愿军推回鸭绿江边
新中国开国阅兵
在朝鲜半岛上战胜美国,不仅令中国通过苏联的援助获得了一支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世界一流的军队
同时也向北京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同样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角色,中国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因此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并没有进一步接近,赫鲁晓夫时期的中苏蜜月期,更多的只是因为他个人需要中国的支持
当赫鲁晓夫的权力得到巩固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裂,而此时,距离朝鲜战争结束,还不到十年
中国的胜利在对苏联的失败做出总结之后,基辛格坦言,苏联失败之处,便是中国成功之处
朝鲜战争之前的新中国,虽然依靠长期且艰苦的军事胜利获得了国家独立,然而中国除了空前膨胀的自尊心之外,对自身的实力并没有完全的自信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毛泽东才会在第一次访苏期间,最终决定向斯大林让步
六十年代的法国毛派
然而朝鲜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必须依赖苏联这一想法,不仅如此,见证军事胜利的不仅有中国自己,还有中国的邻国,与那些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遥远的国家
朝鲜战争的胜利彻底奠定了中国的军事威信,在后来的越南战争中,美国无论如何都不愿跨国北纬十七度线,就是朝鲜战争所带来的直接影响
此外,朝鲜战争还令中国成为了一个崭新的革命中心,来自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的左派武装们从中国故事中认识到:
他们不仅有可能在本国获得革命胜利,也完全有能力应对来自超级大国的威胁
最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色风暴在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彻底更新了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印象
88岁的基辛格在做出这些分析后坦言:“尽管朝鲜战争令中国筋疲力尽,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的眼中,经过这场战争,这个新生国家都获得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形象”
而这句话,或许就是在一个了解中国的美国人眼中,对朝鲜战争的最好总结吧
参考文献:
《论中国》;亨利·基辛格;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