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票房11亿口碑暴跌,乌尔善恳求观众给机会!你买单吗?

乐丹聊好玩的趣事 2025-02-16 21:12:32

在电影市场的璀璨星空中,系列电影往往承载着观众们极高的期待,它们如同连载的传奇故事,每一部都续写着前作的辉煌,或是试图开拓新的精彩篇章。然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的上映,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复杂的涟漪,引发了一场关于口碑与期待的激烈讨论。

一、高期待下的“口碑滑铁卢”

春节档,向来是电影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宛如一场激烈的“修罗场”。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战场上,《封神2》的登场却伴随着远超预期的争议。作为备受瞩目的《封神三部曲》的续作,前作《封神第一部》堪称惊艳亮相。它以26亿的票房成绩强势逆袭,在豆瓣收获了7.7分的不俗口碑,成功树立起国产神话史诗电影的新标杆,让观众们对这个东方神话宇宙的后续发展充满了无限遐想。

然而,现实却给了满怀期待的观众们一记沉重的打击。《封神2》上映后,其豆瓣评分如自由落体般迅速跌至6.0,勉强及格的分数背后,是观众们深深的失望。尽管票房突破了11亿,但与第一部的辉煌成就相比,显得黯然失色。观众们的不满情绪如潮水般涌来,集中在剧情的支离破碎、角色形象的崩塌以及特效方面的争议。在电影的太原路演现场,甚至有情绪激动的粉丝当场质问导演乌尔善:“为什么电影的口碑会两极分化得如此严重?您有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

这一现象深刻地揭示了系列电影所面临的困境。前作的巨大成功,无疑为续作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同时也给续作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观众们对续作的期待值被无限拔高,他们渴望看到一个延续前作精彩,甚至更加卓越的故事。一旦续作未能达到这种过高的期待,强烈的反噬便会如汹涌的海浪般袭来。此时,导演乌尔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公开呼吁观众:“请大家给我们完成《封神3》的机会。”但问题接踵而至,经历了《封神2》的口碑波折,观众们还会愿意再次相信这个系列,为《封神3》买单吗?

二、争议背后的“三宗罪”

特效争议:殷郊法相成“蓝精灵”?

在《封神2》中,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成为了观众们吐槽的焦点之一。那呈现出的形象,被不少观众调侃为“蓝精灵”或是“阿凡达”,其特效风格与电影整体构建的东方神话世界观格格不入,显得极为突兀。制作方对此解释称,该特效由国际知名团队Scanline VFX精心打造,这个团队曾参与过《权力的游戏》《星际穿越》等众多影视巨作的特效制作,为了完成殷郊法相的特效,他们耗时长达18个月。然而,即便有如此强大的团队和漫长的制作周期作为背书,观众们依旧不买账。在观众眼中,这样的特效设计缺乏东方神话所应有的厚重感与神秘韵味,没有将殷郊这一角色在神话传说中的威严与独特完美呈现出来。

剧情硬伤:姬发从“英雄”变“恋爱脑”?

在第一部中,姬发(于适饰)以其果敢、坚毅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成为了众多观众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在《封神2》中,他的人物形象却发生了让观众难以接受的转变。他与邓婵玉(那尔那茜饰)之间突如其来的“惺惺相惜”,被观众们批评为极为突兀的感情线。尤其是在电影结尾,姬发因为一时的犹豫,导致邓婵玉不幸牺牲,这一情节更是让观众们愤怒不已,纷纷痛斥姬发“优柔寡断”,认为他的人设彻底崩塌。导演乌尔善试图解释这是姬发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与挣扎,但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样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弥补剧情逻辑上的漏洞。

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落差

在《封神2》上映之前,市场曾对其寄予厚望,预测票房有望超过30亿。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这一美好预期,影片实际仅收获了11亿票房,与同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动辄50亿级别的票房成绩相比,差距悬殊。口碑方面的分化也愈发尖锐。一部分观众对电影中邓婵玉这一角色的英气塑造给予了肯定,同时也认可电影在海外文化输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价值。但另一部分观众则言辞激烈地批评电影“剧情敷衍”,特效看起来“廉价”,甚至直言“封神这个大IP恐怕难以翻身”。

三、救《封神3》的三大关键

回归叙事本质:神话改编需“尊重与创新”平衡

观众们对《封神2》最大的不满之一,就在于对原著的过度“魔改”。例如,在原著中,邓婵玉与姬发之间原本毫无交集,而在电影中却硬生生地加入了共舞、牺牲等一系列情节,这无疑让许多熟悉原著的观众感到难以接受,纷纷批评这种改编是“戏说变胡说”。对于神话故事的改编,关键在于在保留其核心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盲目地强行嫁接现代情感戏码。导演乌尔善若能借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改编逻辑,即利用传统故事框架巧妙地注入当代价值观,或许还有机会挽回观众们的信任。

技术为故事服务:特效≠遮羞布

尽管《封神2》在特效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殷郊法相所呈现出的“违和感”,无情地暴露了电影在审美与技术运用上的错位。在未来的电影制作中,必须更加注重东方美学的表达。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将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与深刻的叙事深度完美结合,让特效真正成为推动故事发展、增强情感共鸣的有力工具。此外,制作周期与成本的透明化也至关重要,这样可以避免诸如“4500元外包”等不实谣言的传播,从而消耗电影的公信力。

观众沟通: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导演乌尔善在路演过程中,多次表达了对观众批评的感谢,并承诺会积极改进。然而,仅仅是被动地回应观众的质疑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参考漫威电影的成功模式,漫威常常通过预告片发布来试探观众的反馈。《封神》系列的制作团队也可以在电影制作前期,通过片段试映、社群调研等多样化的方式,广泛收集观众的意见,让观众真正成为电影创作的参与者。例如,费翔在澳门路演中曾提到“观众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如果能够将这种情感联结切实转化为观众在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参与,或许能够重新建立起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信任桥梁。

四、中国神话电影的路在何方?

《封神2》所引发的争议,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单一作品的成败范畴,它深刻地折射出了国产工业大片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高投入是否必然能够换来高回报?观众们是否真的愿意持续为构建“中国式神话宇宙”买单?

导演乌尔善为了打造《封神三部曲》,耗费了长达11年的心血,他大胆启用新人演员,精心搭建起一个庞大的神话世界观,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坚持与努力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然而,商业电影的核心本质在于与观众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共鸣,实现“共情”。如果《封神3》依然无法摆脱自我表达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撕裂状态,那么很可能难以逃脱“系列终结”的命运。

你认为《封神3》能逆风翻盘吗?

A. 支持!给中国神话电影一次机会

B. 观望,先看口碑再决定

C. 不看好,IP已透支信任

0 阅读:18

乐丹聊好玩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