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东野和华野的打仗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东野打仗则求稳,林总喜欢用稳扎稳打的方式,大军强推。辽沈战役中,林总的大兵团作战方法,就是根据敌人来吃饭的人数,精心准备餐桌,步步为营,一步接着一步的周密筹划,先集中优势兵力包围锦州,再解放长春,最终取得胜利。

华野打仗则喜欢冒险,粟裕喜欢用大迂回、大包抄的策略,兵行奇招。电影《大决战》中有一个经典画面,粟裕说:“七个纵队,七个纵队,好像手里有七个纵队,就可以包打天下了!”。粟裕虽然说是那么说,结果真是仅仅七个纵队就敢“包打天下”,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粟裕就敢追击杜聿明逃跑的30万大军,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也能包围杜聿明集团。

《亮剑》李云龙有句话: 一支部队的性格,是由它的军事长官决定的。
同理,东野和华野的打仗方式不同,也是由东野司令员林总和华野副司令员粟裕的指挥风格不同而决定的(由于华野军事指挥主要由粟裕负责,且是代司令,故而可以认为粟裕为军事主官)。

为什么他们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风格?某种程度上,和他们年轻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
很多人觉得林总年轻有为,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担任红四军头等主力团28团的团长;23岁,就已经担任红四军军长;年仅25岁又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但光鲜的背后却是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林总在井冈山的主力部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拱卫党中央,必须要谨小慎微。其他部队可以输,唯独林总的主力部队不能输,一旦输了,就是陷中央于危险之中。因此,林总在军事履历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打仗风格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粟裕大将年轻时候所在的新四军则“家徒四壁”,不仅人少,武器差,而且普遍缺乏正规作战的经验,条件非常艰苦。此外,新四军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时刻处于逆境危险之中。如果粟裕领兵谨小慎微,这也不敢打,那也不敢打,等待他的就是被歼灭的命运。不冒险求生就是死亡,粟裕没办法,被逼着形成用兵冒险的打仗风格,他只要有五成的胜率就敢打。

凡事都有因果,林总和粟裕的用兵风格跟成长时期所处环境及经历有很大关系,最终,林总形成了:冷静、精细、谨慎谋划的作战风格;粟裕形成了:大胆、冒险、雷厉风行的作战风格;毛主席也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到最佳的位置,打出最大战果。
东野打仗求稳 华野攻坚求很 断手莫若切喉 胜利向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