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军队,都要设置将领,古往今来,将领实在太多了,但大多数将领都普普通通,只有极少数将领才能称之为名将。因为名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产生的,很多将领即使一开始具备名将的资质,从各方面条件来看,很可能发展成为名将,但最终结果却并非如此。
比如刘畴西,他毕业于黄埔一期。南昌起义时,粟裕不过是个班长,林总也只是连长,而刘畴西已经是营长。他军事能力也有,还得到了组织认可,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功底非常扎实。回国后因作战受伤割掉了左臂,人称独臂将军,非常勇猛,军内威望很高。

按理来说,这种条件的人,是极大可能成为名将的。
一开始,刘畴西的发展也确实如此,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回国前往中央苏区,立即被组织任命为师长,来到闽浙赣苏区又成为红十军团军团长。
刘畴西踌躇满志,做了军团长后,想要有一番作为,他要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证明自己的军事水平。刘畴西想拿国民党王耀武所部的补充第一旅开刀祭旗,他拟订的伏击战方案是:
“红十军团的伏击地点设在乌泥关,因为乌泥关是一个山隘口,从乌泥关至谭家桥段的公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自南向北都是小山坡,适合打伏击。
决定以红十军团第二十、二十一师为主攻部队,寻淮洲的第十九师负责待主攻方向打响后,向乌泥关穿插,以截断王耀武的后路。”

可惜的是,计划很美好,但王耀武部补充第一旅并非是一支二流部队,这支部队虽然叫补充,但其实都是精锐,武器装备较好,兵员素质也很高,敢打硬仗。
最终,红十军团战斗不顺利,乌泥关及谭家桥高地尽被王耀武所夺,战场主动权完全易手。“伏击战”变成硬碰硬的“遭遇战”,寻淮洲还在谭家桥战斗牺牲。

红十军团由此遭受重创,在皖南生存艰难,只能在寒冷的山区里饥一顿、饱一顿,靠不停地兜圈子来避敌锋芒,部队的战斗意志力大为削弱。
刘畴西在失败后,感受到重大打击,也由一个乐观的将领变成了悲观的将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意气风发,决策时优柔寡断,遇事踌躇再三,常常难以下定决心。

红十军团在转移时,面对国军一个普通的治安团都不敢打,刘畴西以前那种命令红十军团全军出击的豪气不见了,只敢派一个营去作战,后来发现一个营打不过,又增派一个营,直把歼灭战搞成了“添油式”的消耗战,完全不像军事科班生的作战思维。

刘畴西这种表现,在医学上属于PTSD,即由突发性灾难事件,产生应激障碍的心理状态,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情绪。
只要是人,在面对失败,都会有痛苦情绪,如果走不出痛苦,自此人生会有极大的局限。但如果能好好地度过这一段煎熬痛苦期,还是可以迎来思维的大爬升,这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最脆弱的。
在残酷的战场上,面对的突发性灾难事件非常多,通常都是残酷的死亡,这对于人的心里是极度煎熬,尤其是将领,通常一个决策都能影响成千上万士兵的伤亡,就连战神粟裕,每有部队报上伤亡数字,战神粟裕他都承受不住这种心理压力,十分痛心,以至于引发头疼。

普通将领能否成为名将?有一条通用规律:就看他面对失败,尤其是重大失败,是否能够接受考验,挺过来。
贺龙元帅在南昌起义本部有7500人马,起义失利之后,贺老总带领部队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遭国民党重兵围攻,主力损失很大,此时,贺龙元帅身边仅有约数百人的部队,比刘畴西的情况差多了,但贺老总还是挺过来了,跑去湘鄂西就又拉起1万多人,超过了南昌起义时候的兵力。

朱老总三河坝狙击战之后,队伍被打到只剩下800人,不少人都感到前途渺茫,我军到了最为黑暗的时刻。但朱老总仍旧带领着“800”火种,不断发展,最后和毛主席创建了“雄伟的井冈山”。

林总在东北前期,和国民党军队交锋中接连失利,被迫放弃辽西走廊,一路北撤至松花江,可以说被打得很惨,都做好要去苏联打游击的准备了。但林总也挺了过来,通过土改和整军扭转战局。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没有谁可以轻轻松松成为名将,唯有历经失败,面对严酷的考验还能够过关,才可以迎来思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