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懂饥饿效应,总算改掉了女儿躺平、懒散、厌学的臭毛病

小银亲子成长 2024-12-19 15:41:51

你好,我是小银。

01

陈奕迅有首歌的歌词中唱到: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人总是更偏爱得不到的东西,越得不到越想要,轻易拥有的反而不珍惜。

我家侄女也曾是如此。

在初一下学期,她的心态变得有些消极,对学习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每天只是敷衍地完成老师的作业,遇到难题就上网搜答案,从不主动复习或预习。

她的生活哲学似乎变成了“只做必须做的,绝不多做一分”。

我对他使用手机是有限制的,结果他就在学校里借小说看,或者干脆选择在课堂上打盹。

那时候家里人真的很焦虑,眼看着她一天天堕落,她爸妈骂也骂了,教也教了,没用,反倒让她愈发过分。

后来他们终于意识到,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可能是因为从小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对她过于溺爱和保护。

因为觉得女孩子要富养,在物质上,家里总是过度满足她,坚信“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只要侄女开口,家里都会尽力满足她的需求。

生活中,又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务不用做,除了学习,她几乎没吃过一点苦。

青春期抑郁厌学躺平的孩子,我发现他们身上很多都有共同点:

社会发展太快,物质条件太好,这些孩子从小被过度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个甚至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

不管生活还是学习,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好计划好,根本不用孩子动手,孩子不用吃一点苦,连脑袋都不用动一下,更别说费点心思了。

孩子长大了,却轻易地说活着没意思,我不想上学了。遇到一点点的学习压力或人际关系问题,直接回家躺平摆烂。

父母怎么也想不通,这学怎么就不能好好上了,他有什么可操心的,有什么可郁闷的。

02

心理学上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叫“饿鼠效应”。

这个实验把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一组食物充足,另一组却总是忍受饥饿。

实验的结果是:

第1组老鼠行动迟缓,没有活满1000天;

第2组老鼠皮毛顺滑,活过了2000天。

这样的道理用在教育上也很适用:过度满足,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好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给予,一味庇护,适当的“饥饿”会铸造更强大的孩子。

这与平常我们当父母惯性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因为当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更多,总怕给的不够!部分家长生活上,无论是吃的、喝的、玩的还是用的,都力求最好从小到大,孩子的生活起居都是家长一手操办事无巨细都是家长来替孩子安排。

除了学习,其他任何事都不需要孩子来操心。可孩子未必会按照我们预先的方向去发展,好多孩子脾气变大了,一点就着。特别是家长一提学习和作业,就一脸不耐烦,经常“咚”一声把自己关在屋里。还有就是对手机的沉迷!

这个时候可能就有家长逐渐意识到: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可能是因为以前对他太过溺爱和保护了。

03

“适度饥饿”才会让孩子更有出息!

1.物质上“饿一点”

物质的“饥饿感”会让孩子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2.给孩子的庇护“少一点”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不要事事包办,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苦,学会面对挫折。比如:孩子闯祸了,我们学会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实在是没办法时,父母再插手。

3.让孩子的成长“苦”一点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一点苦,苦中作乐,孩子的生命更有意义。 父母要“狠心”让孩子去吃点苦,孩子离开父母后可以慢慢长出独立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的能力。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