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马来亚的剥削

人生啊言 2024-09-11 12:35:44

​​​​

在我看来,目前主要是西方历史学家形成了关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策的现有观点,他们既避免详细研究这一政策本身,更避免将日本政策与当时欧洲殖民国家在亚洲的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与英国殖民政策进行比较。

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

人们经常谴责日本人控制了朝鲜、中国台湾省、满洲,然后又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果说朝鲜和台湾省是由日本殖民统治的,那么满洲这样的中国地区在形式上是独立的。所有这些都被描述为占领和殖民。

英国在同一时期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当时的马来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马来联邦,它由马来半岛上的四个保护国组成:雪兰莪、霹雳、森美兰和彭亨。第二部分是马来属邦,由五个英国保护国组成:柔佛、吉打、吉兰丹、玻璃市和登嘉楼。第三部分是海峡殖民地,从北到南包括:槟城、丁加奴、马六甲和新加坡。

马来联邦是半岛中部的主要部分,其他领土则分散在各处:柔佛在南部,其他未联合的州在英国马来亚的北部,而海峡殖民地则沿着马来半岛的西海岸连成一串。

这是一张稍晚一些但反映了英国马来亚领土划分的地图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经济发展报告是针对每个部分单独编制的。海峡殖民地被认为是英国的领土,而马来各邦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但服从英国的驻扎官。马来联邦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那里任命了一位总驻扎官。这些驻扎官都服从新加坡总督的管辖。

榨取利益

日本在亚洲的政策为殖民和掠夺各种当地资源,日本人在满洲、台湾省以及在较小程度上在朝鲜进行的规模工业化。

然而,所有研究者都一致认为,英国在马来亚的政策是纯粹的殖民政策。这确实是无法掩盖的,因为事实摆在眼前。

1937 年,马来亚的出口主要由锡(21.5%)和橡胶(54.1%)组成,总计 75.6%。这些都是高收入行业。在 1930 年代,锡矿开采的平均年回报率为 22%,在某些年份,由于价格波动,甚至超过了 50%。但这些收入主要流入了一小撮资本家手中。其中主要是英国人。

不过,英国的管理在某些方面是有连贯性的,甚至在政策上具有国际性。任何富人都可以投资并获得利润。有中国、马来和印度的富人。然而,英国资本在 20 世纪初排挤了在锡矿开采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人,并最终在这一行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锡的冶炼被两家英国公司垄断。橡胶生产也是如此。在马来联邦,110 万英亩的大型橡胶种植园中,55%属于欧洲人。二战前投资的 52%流向了橡胶行业,其中英国的份额约为 70%。

橡胶种植园

这些产业的收入主要来自橡胶和锡的出口税,以及各种商品的进口税和消费税。例如,在马来亚65%的耕地被橡胶种植园占据。 马来非常需要进口粮食,每年进口 50 - 60 万吨大米。由于工业几乎完全依赖农业资源的加工,马来亚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依赖进口。

英国在马来亚的政策几乎完全是为了创造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条件和获取利润。而且,英国人既对工业化不感兴趣,甚至对除锡以外的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不感兴趣。当时对橡胶和锡的需求很高,所以英国人就趁机榨取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马来亚的铁矿石开采是由日本人进行的。

让移民挖掘锡矿

有很多关于日本人如何压迫朝鲜人的言论,但关于在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对亚洲人的压迫和公然剥削的言论却少得多,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

在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存在着极其严重的不平等。例如,农民或工人中几乎没有欧洲人,但 95%的行政人员和高技能员工都是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主要的劳动力是亚洲人。1937 年,马来亚有 216.9 万马来人(42.4%)、211.4 万中国人(41.3%)、75.5 万印度人(14.8%)和 1.8 万欧洲人(0.4%)。

马来人主要在农业劳作,特别是种植水稻,中国人从事锡矿开采和橡胶采集工作,印度人主要从事橡胶采集工作。

锡矿开采

锡矿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也是社会灾难的根源。1930 年代,最大的锡矿开采中心位于联合马来邦的金宝市,它位于吉隆坡以北 200 公里的近打河上。

由于马来亚人口相对较少,英国当局从 19 世纪末开始积极吸引中国人和印度人从事锡矿开采工作。开采方法非常简单:在近打河的沉积物中挖掘矿坑和隧道,中国人在里面挖掘和冲洗矿砂。这条河谷被翻了个底朝天,以至于从 1910 年代末开始,频繁发生洪水。

近打河谷的一个锡矿开采场

但是这种疯狂的开采方法常常导致社会混乱。例如,在 1990 年代末,当锡价暴跌时,近打河谷有 1.8 万中国人失去了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失去了一切,甚至失去住所沦为流浪汉,流浪汉充斥着金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街道。在这座城市的两座大桥下成为了流浪汉的避难所,其中主要是那些已经无法工作的人。

很容易就会沦为流浪汉。例如,1926 年 12 月,金宝市再次遭受大规模洪水,数百个锡矿场被淹没和摧毁,河谷的锡矿开采停止,金宝市本身也因供应中断而面临粮食短缺。此后,英国当局采取了行动,在 1929 - 1930 年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修建了一条运河,降低了洪水的威胁。

1930 年由于大萧条,锡矿开采再次急剧减少,英国当局改变了对中国人的态度。以前他们对中国人相当友好,允许他们占用土地种植蔬菜,尽管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但在 1931 年,要对他们征收了一项税:按住房价值的 10%,另外 2%用于水,2%用于教育,也是根据房产价值计算。然而,他们没有钱支付,后来对 1931 年的税收实行了 12 个月的分期付款。

同年,开始大规模遣返中国人回国。英国当局承诺为他们提供免费交通。2 万名中国人自行离开了霹雳,1500 人无法自行离开,被两列火车运到港口。但是在数千中国人回国后,英国当局取消了免费交通。留在金宝的中国工人及其家人只能吃烂蔬菜,如果能找到的话,并试图从中国政府那里获得帮助。

用于锡矿开采的电力

日本人当然在朝鲜做了很多事情,他们活跃活动的一个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朝鲜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使用电力。那时还没有很多重要的电器,它们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是与油灯、煤油灯和蜡烛相比,电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更健康、更安全。

在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当然也有电。不难猜到,第一座发电站是为了锡矿开采而建的。但后来也用于照明。

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些关于英国马来亚电气化的信息。我在搜索引擎上折腾了很久,才找到了那些统计年鉴,里面有这些信息。这些是年度殖民报告,其中印刷了殖民地和附属领土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其中电气化指标总是在“杂项”部分,两三页。而且每年的数字都不一样,很难把它们整理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与日本的统计数据相比,日本的统计数据甚至超过了德国,英国当局对电气化不太感兴趣。

在 1933 年柔佛的报告中,只提到了用于照明的电费收入,这计入了该州的收入。收费标准是每千瓦时 25 马来分,1933 年共收取了 28.28 万马来元,相当于 110 万千瓦时用于这些需求。

在 1935 年关于马来联邦的报告中指出,发电站的装机容量为 12.16 万千瓦,发电量为 2.979 亿千瓦时。

最后,1937 年的报告称,在马来联邦生产了 5.209 亿千瓦时的电力,其中 4.671 亿用于锡矿开采,430 万用于金矿开采,870 万用于煤炭开采,其余需求使用了 4070 万千瓦时。

马来联邦有多少电力消费者?报告中只提供了金宝、太平和吉隆坡的信息。总共有 15868 名消费者。

上面提到的金宝,1937 年有 4527 名消费者,包括 234 名新消费者,他们消耗了 396.6 万千瓦时,平均每人每年 876 千瓦时。消耗功率为 1267 千瓦,平均每人 281 瓦。

总的来说,这几乎是英国当局希望在其关于马来亚的年度报告中记录的所有信息。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首先,英国在马来亚没有实施任何系统的电气化政策。其次,绝大部分电力用于锡矿开采。第三,如果 1937 年马来联邦的人口为 196.1 万人,那么他们可能代表约 43.57 万户家庭(每户 4.5 人)。那么电气化水平约为 3.5%。而在日本统治下的朝鲜,1937 年的电气化水平为 12.3%。

0 阅读:1

人生啊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