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有人对其安全性忧心忡忡,视之为洪水猛兽;有人则坚信它是农业发展的希望之光,能为全球粮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上,各种声音交织碰撞,让公众在迷茫中徘徊,不知该何去何从。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其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它真的如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危险,还是被误解和冤枉了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奥秘,揭开其神秘面纱,以期消除公众的疑虑,让大家对转基因食品有一个清晰、理性且客观的认识。
二、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得到的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食品。例如,科学家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中,培育出了抗虫棉;将耐除草剂基因导入大豆中,得到了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和效率。传统育种主要依赖于物种自然的基因变异和人工选择,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试验,而且只能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换,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通过杂交选育高产水稻品种。而转基因技术可以突破物种界限,将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进行组合,实现优良基因的定向转移,快速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品种,例如将北极鱼的抗冻基因转入番茄中,使其具备抗寒能力,从而扩大种植范围和季节。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籽、转基因棉花等。这些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和应用,其中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生产食用油和豆制品,转基因玉米则多用于饲料、食品加工以及生物燃料等领域。
三、安全性有保障(一)严格的评估流程在转基因食品走向市场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且全面的安全评估程序,这些程序是基于科学原则、个案分析原则、分阶段原则等国际公认的理念和方法,旨在确保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国际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是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评价准则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各国安全评价的模式和程序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评价原则和技术方法都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例如,在美国主要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负责,在欧盟是欧盟食品安全局负责,在中国是农业农村部负责。
安全评估通常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对转基因食品的分子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外源基因整合及表达的稳定性,以及目标性状表现的稳定性等,确保转基因作物世代之间外源基因整合与表达情况不会带来安全风险。食用安全性评价则着重检测外源基因及表达产物在可能的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抗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会带来安全风险。例如,通过动物喂养试验来观察转基因食品对动物生长发育、生理机能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精确分析,确保其与传统食品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或不良变化。环境安全性评价主要关注转基因生物在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漂移、生物多样性和对靶标害虫抗性风险等方面是否带来安全风险,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多种转基因食品通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并成功上市,多年的实际应用和监测数据表明,这些转基因食品在正常食用情况下,并未出现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经过科学评估和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是有可靠保障的。
(二)科学依据的支撑众多权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表示:“目前尚未显示转基因食品批准国的广大民众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任何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专家研讨会,得出 “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结论。欧盟委员会历时 25 年,500 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参与的 130 多个科研项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也指出:“现有的转基因作物以及由其制成的食品,已被判定可以安全食用,所使用的检测方法被认为是合理适当的”。
以黄金大米为例,它是全球第一种营养强化的转基因食品,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水仙花和玉米中的 psy 基因插入到水稻基因组中,使其能够合成 β- 胡萝卜素,从而为人体补充维生素 A。多项研究证明,食用黄金大米不仅能有效补给人体必需的 β- 胡萝卜素,并且不会导致过敏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与其他食物一样。研究表明,与富含维生素 A 的菠菜相比,黄金大米中的 β- 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 的效率大约是菠菜的 5 倍,仅 100 克黄金大米就可以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提供必需的维生素 A 需求(平均值)。黄金大米从研发到商业化审批历经了 20 多年的严格监管过程,期间众多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包括严格的毒理学试验、营养学评估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均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菲律宾等国的监管机构评估中认定为人类可食用的安全食品,有望在更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为缓解全球维生素 A 缺乏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一)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全球范围内,转基因技术为粮食增产做出了显著贡献。据英国 “PG 经济学” 有限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1996 至 2014 年间,转基因技术使全球大豆产量净增 1.58 亿吨,玉米产量净增 3.22 亿吨,皮棉产量净增 2470 万吨,油菜产量净增 920 万吨。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可增产 6.7% 至 10.7%,还大幅减少了防虫成本;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可降低除草成本 50%,增产 12%。2023 年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通过审定,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主要作物单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
在提升农作物品质方面,转基因技术同样表现出色。以甜玉米为例,它并非转基因作物,而是玉米的一种自然变异种,其合成淀粉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使淀粉合成受阻或中断,胚乳中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寡糖,因而吃起来很甜,且富含叶酸,是马铃薯的五倍,适合孕妈妈食用。通过转基因技术,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如黄金大米通过转入水仙花和玉米中的 psy 基因,使其能够合成 β- 胡萝卜素,为人体补充维生素 A,有效补给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且不会导致过敏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与其他食物一样,其 β- 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 的效率大约是菠菜的 5 倍,仅 100 克黄金大米就可以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提供必需的维生素 A 需求(平均值),有望在更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为缓解全球维生素 A 缺乏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二)环境友好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1996~2006 年,转基因作物的应用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成分)28.9 万吨,相当于将农药对作物与环境的影响降低了 15.5%。以抗虫棉为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品种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抗虫效果,一般只需要打药 2 次到 5 次,就能有效控制棉铃虫和红铃虫这两种主要害虫,不仅棉花上农药用量减少达 70% 以上,而且大豆、玉米、花生上棉铃虫的数量也显著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减少了人畜中毒的风险,保护了害虫天敌和有益昆虫,有利于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转基因技术还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种植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有助于进行保护性耕作,减少耕作或翻土的次数,减轻土壤破坏,使土壤更好地保水,有机质增加,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例如,随着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采用,“免耕” 和 “少耕” 显著增多,农民可以把作物的残留物(像玉米秸秆)留在田里,作为下一季作物的 “覆盖物”,对土壤进行保护,逐渐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使土壤变得更加健康。此外,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由于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群落造成的破坏,其种植使得土壤中营养丰富的有机质增加至 1800 磅 / 英亩 / 年(约 269 斤 / 亩 / 年)。同时,自 1996 年转基因作物投入种植生产以来,农民对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在过去的 20 年里,种植转基因作物已经减少了 8.1% 的杀虫剂使用量,大幅减少了农药对种植地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平衡,有益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植物应对干旱。
五、市场应用现状与前景(一)全球市场的增长趋势近年来,全球转基因食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3 年全球转基因食品市场规模达到了 8070.97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9 年将增长至 12748.17 亿元,预测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 8.25%。从种植面积来看,自 1996 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累计已达数十亿公顷。2022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1.904 亿公顷,涉及 26 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这些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 90% 以上。
在产品种类方面,转基因食品涵盖了作物、蔬菜、水果、动物产品等多个领域。其中,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是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工业原料等多个行业。例如,转基因大豆在全球食用油和豆制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加工产品包括大豆油、豆粕等;转基因玉米则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同时也用于生产淀粉、酒精等工业产品。在终端应用领域,除草剂耐受性(HR)、抗虫性(IR)、堆积特征(ST)等是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应用方向,这些特性使得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减少农药使用、提高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全球不断增长的粮食和农产品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的要求提高,未来全球转基因食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市场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国内的发展情况在国内,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安全评价制度、生产经营许可制度、进口安全管理制度和标识管理制度等,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近年来,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 2023 年,我国已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木瓜等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同时还批准了多个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的进口安全证书,这些进口转基因作物主要用于加工原料。2023 年,我国又有一批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通过审定,这标志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基因食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因此,加强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是促进我国转基因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有望在未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六、公众认知与谣言破解(一)常见的误解与谣言在转基因食品的舆论场中,诸多误解和谣言甚嚣尘上,让公众陷入了困惑与迷茫。“转基因食品致癌” 的谣言,源于法国里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 2012 年完成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大白鼠的实验。然而,该实验已被国际生物学界、欧洲食品安全局、法国生物技术高等理事会、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全世界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所否定,塞拉利尼发表的论文也被学术杂志撤稿。日本科学家早在 2008 年就做过同类实验,用的大鼠比塞拉利尼的大鼠寿命长,饲喂的也是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时间同样是 2 年,得出的实验结果是: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对实验鼠的生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不致癌。
“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 的说法同样毫无根据。2010 年,一篇网上帖子称广西男性大学生中 “有一半精液异常”,并将其与食用转基因玉米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真正的调查报告并未提及转基因因素,而是将环境污染、长时间上网、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列为罪魁祸首。2018 年,无锡地区关于女性不孕不育与转基因的传言,也被警方证实为谣言,这些信息并无科学依据。
这些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公众对新技术的恐惧和担忧,以及部分不实信息的广泛传播。一些人对基因技术缺乏了解,便盲目相信和传播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从而加剧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情绪。
(二)正确的认知态度面对转基因食品,我们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公众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权威机构的评估结论。
学习科学知识是提高认知水平的关键。公众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科普讲座、关注权威科学媒体等方式,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识。
获取信息时,要选择权威渠道,如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各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以及专业的科研院校等发布的信息,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同时,要增强对科学机构和监管体系的信任,相信他们会严格把关,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只有当公众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转基因食品,才能避免被谣言误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推动转基因技术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结论综上所述,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有着严格的科学评估和保障体系,众多权威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也为其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在农业发展方面,它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全球市场上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目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一些误解和疑虑,但我们应该相信科学,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消除不实谣言的影响。我们期待转基因技术在未来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在保障全球粮食供应、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公众能够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转基因食品,共同迎接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