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拿亲生孩子试药,偷偷把一管试剂灌儿子嘴里

小暑评社会新闻 2024-11-14 05:16:08

【最后的告别:一生只为一颗糖丸】

2019年的春天,一个让无数中国人心痛的消息传来:被亲切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在92岁高龄时离开了我们。

说真的,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可能很多95后、00后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要是问问你爸妈,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提起"糖丸",那可都是满满的回忆。

"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这小小的糖丸。"这是顾方舟生前说过最朴实的一句话。可就是这句朴实的话,真的让人觉得鼻子一酸。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起脊髓灰质炎这个病了。在咱们现在的年轻人眼里,可能觉得这是个很遥远的词。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可是让所有父母闻之色变的恐怖存在。

这种病主要盯上的就是6岁以下的小朋友,一旦得病,轻则发烧,重则可能会落下终身瘫痪的后遗症。

现在的父母在育儿群里最爱讨论的话题,不是买什么奶粉好,就是打什么疫苗强。

而顾方舟,就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他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第一次人体试验。

没错,就是亲生的!你们没听错!这事搁在现在的育儿群里说出来,估计能炸出一堆"狠心父亲"的评论。

话说回来,这颗小小的糖丸背后,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父子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责任、担当,和对生命无限珍视的动人故事。

说实话,每次回看这段历史,都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这哪是什么简单的科研故事,分明就是一部"父爱如山"的生命赞歌。

要不要继续往下说?这个故事可远没有这么简单哦!

【1960年的秘密:父爱的沉重抉择】

说到这段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时刻,那就得回到1960年那个特殊的日子。

此时的顾方舟,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在昆明的实验室里奋战了很久。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终于研制出来了,动物实验也都顺利通过。

"要不。。。我先试试?"顾方舟二话不说,自己先喝下了一瓶疫苗溶液。

等了一段时间,他毫发无损。但这还不够,因为成年人对这种病毒普遍都有抗体,根本没法证明疫苗在婴幼儿身上是不是安全。

当时的顾方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继续等待,可能会让更多的孩子面临瘫痪的风险;要么。。。他看向了家里刚满月的儿子。

你们能想象那种煎熬吗?作为一个父亲,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实验出了问题,后果有多严重。但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又深知每耽误一天,可能就有更多的孩子失去健康的未来。

那天,他的妻子刚好出门。实验室里,顾方舟手持试管,看着熟睡的儿子,手都在发抖。他紧张地给儿子喂下了疫苗,然后。。。儿子哭了。

"孩子,爸爸对不起你。。。"这个平时坚强的男人,在那一刻泪如雨下。这句话,大概是所有父亲面对孩子时最不愿说出口的话吧。

接下来的一个月,简直比一年还漫长。每天早上醒来,顾方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儿子的情况;每天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检查儿子的情况。

那种煎熬,真的是一分一秒都像刀割一样。

终于,一个月过去了,他的儿子安然无恙!这个好消息在研究团队里传开后,真的太戳人心了。

现在的父母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什么神仙团队啊?但在那个年代,为了国家,为了更多的孩子,这些科研工作者选择了用自己最珍视的人来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

说真的,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鼻子一酸。这些父母的选择,真的太难太难了。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担当和勇气,才换来了后来几代中国孩子的健康。

不过,要说顾方舟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这背后还有一个更令人心酸的故事。。。

【命运的转折:从失去父亲到守护万千孩童】

说到顾方舟的童年,还真是个让人心疼的故事。

1926年,顾方舟出生在上海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本该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天不遂人愿,他的父亲因病早早离世,这个打击对年幼的顾方舟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你说巧不巧?正是这个痛失至亲的经历,彻底改变了顾方舟的人生轨迹。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医,要救死扶伤,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失去亲人。

1944年,18岁的顾方舟考进了北大医学院。那时候的医学院,可不是现在随随便便就能考上的。这个分数线,那真是刷刷刷地往上涨,跟现在的考生抢北大医学部有的一拼了。

毕业后的顾方舟,先是在大连的研究所研究痢疾,还跑去抗美援朝的战场救治伤员。这经历,简直比现在的医疗剧情节还要精彩。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1951年,国家派他去苏联学习病毒学。

在苏联的学习经历,可以说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场疫情有多可怕?放在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上,怕是分分钟上热搜。全国多个城市都出现了病例,特别是儿童,一个接一个地被传染,有的甚至落下终身残疾。

当时的场景,简直不敢想象,全国上下都慌得不行。

看到这样的情况,曾经失去父亲的童年阴影又涌上心头。顾方舟心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悲剧继续发生了!

1957年,卫生部找到他,让他研究脊髓灰质炎的防治方法。两年后,他又被派去苏联学习疫苗生产技术。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相对成熟的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效果一般;另一个是活疫苗,虽然风险大,但效果好。

你们猜他选了哪个?没错,就是难度更大的活疫苗!这位曾经失去父亲的男孩,现在长大成人,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更多的孩子。

说实话,看到这儿,真的被他的选择打动了。从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到成为守护万千儿童的"糖丸爷爷",这剧情反转,简直比现在的爽剧还要精彩。

但是,选择了最难的路,接下来等待他的可就是一段艰苦卓绝的研发岁月了。。。

【艰苦岁月:昆明研发路上的坚持】

说起疫苗研发的日子,那可真是一段苦中作乐的时光。因为生产基地设在昆明,顾方舟带着全家举家搬迁,开启了他们的云南生活。

搬家这事儿,搁现在那都得水帖问问:"异地搬家,有什么注意事项?""昆明气候怎么样?"。但在当时,顾方舟一家可没有这么多选择,为了研究,直接就上路了。

实验室条件?别提了,跟现在的P3实验室根本没法比。经费紧张?那更是家常便饭。顾方舟他们天天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话说的可一点都不夸张。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愣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1960年,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终于研制出来了。

你们知道顾方舟是怎么做的吗?在给儿子试药之前,他自己先喝下了疫苗。没错,就是直接往自己嘴里灌!这操作,放在现在绝对能上热搜,#科学家自己先试药#,这tag都不用想。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他给自己儿子试药成功后,研究组的其他同事们也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实验。

要知道,这可不是在玩过家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简直不敢想象。但就是这样一群人,愣是靠着这股子拼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疫苗研发出来了。

有时候想想,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是真的了不起。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经费,就靠着一股子责任心和使命感,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问:这也太拼了吧?值得吗?但在顾方舟他们看来,只要能救更多的孩子,这一切艰辛都值得。

【胜利的果实:从液体到糖丸的40年坚守】

说到液体疫苗变成糖丸的故事,还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转折。

于是他们就在想:要是能把疫苗变得好吃一点,是不是就能让接种变得轻松一些?

这一想不要紧,直接就整出了一个重大创新 —— 糖丸!没错,就是让无数中国人记忆深刻的那个小糖丸。

1960年底,疫苗开始在全国推广,效果那叫一个好!但顾方舟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们又开发出了三价疫苗,还研究出了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简直是给防疫加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防护盾。

回头看看顾方舟说的那句"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这小小的糖丸",真的太谦虚了。

从1955年回国时的疫情肆虐,到2000年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整整45年。这45年里,顾方舟用自己的坚守,兑现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承诺,也完成了他作为一个父亲想要守护所有孩子的心愿。

2019年,当92岁的顾方舟离开我们的时候,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颗糖丸的配方,更是一个父亲的大爱,一个科学家的担当。

现在每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都会被深深地触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顾方舟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一诺千金"。

从给自己的孩子试药,到守护全国的孩子,这份初心一直没变。

所以说啊,糖丸爷爷这个称呼,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他不仅用科学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更用父爱的力量,让这份守护变得格外温暖。

这就是顾方舟的故事。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担当。不是所有英雄都披着战袍,有时候,他们也会以父亲的身份,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

0 阅读:0

小暑评社会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