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双面”骑楼:民国建筑大师的“空中楼阁”,竟藏在闹市之后

天成谈旅游 2024-05-08 02:42:12

民国传奇建筑之二

《慕遇城迹·文旅行》出品

作者/郑望学

骑‬楼建筑‬是‬广‬州的一大‬特‬色,‬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最北端,有一栋充满传奇色彩的“双面”骑楼,与雄伟壮观的省财厅大楼相比,它显‬得毫不起眼;不过,当你绕到它的背后,你会惊讶地发现竟然“别有洞天”——一座‬红砖绿瓦的中国现代风“半边亭”,似‬“悬‬”在‬空中的楼‬阁‬‬,‬非常惊艳。它就是民‬国建筑大师关‬以‬舟‬打‬造‬的“空‬中‬楼阁”,似藏在“月背”之后,一般人很难发现。

广州双面骑楼

广州闹市发现一栋“双面”骑楼

最早发现这栋“双面”骑楼的是一位豆瓣网名叫“中国俊才”的网友,他是广州民间文保志愿者。

2012年“中国俊才”在豆瓣上发帖《发现最广州:藏在天鹅池边的那座古楼》(作者注:那时的天鹅池位于原广州儿童公园,即现在的南越王宫博物馆)。

豆瓣帖文

“中国俊才”的帖子一时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但未能揭开这栋“双面”骑楼的来历,一直是个谜。然而,在十二年后,这个谜最终被网友揭开了。

去年9月小红书上一个叫“Zen.”的网友发帖《广州民国建筑界的寄居蟹:寄居亭》:

漫步在广州老城区,如果看腻了路两旁的被翻新的骑楼,不妨试试探索一下骑楼们的背面。放出无人机,“翻楼越顶”后,竟然意外地发现一座骑楼背面的民国小凉亭,还是一个“半亭”,被建造在建筑的背面,有点像寄居蟹的状态,姑且叫它“寄居亭”。细看“寄居亭”,它带圆拱,洗石米面层的基座,带阳台的墙身,以及绿色琉璃瓦的半圆顶。该阳台还按照层数的不同而设计成不同形状。屋顶檐下有彩画和各种仿木构件装饰,美轮美奂。

小红书上的帖子

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有网友在评论中提供了重要线索,原来这栋“双面”骑楼竟然是民国建筑师关以舟事务所旧址,也是他的旧居。

经作者查证,上世纪20年代,关以舟、余清江等一批华人建筑师学成归国,参与广州的市政建设,为广州留下一栋栋堪称典范的建筑。

北京路370号骑楼建筑,即关以舟建筑事务所旧址及其旧居,就是广州骑楼建筑中的传奇之作。

藏在骑楼背后的“空中楼阁”

一代建筑宗师的“空中楼阁”

关以舟(1902-1990年),广东开平人,1928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1929年关以舟学‬成‬回‬国‬,‬在‬汕头市(当时的广‬东第二‬大‬城市)工务局担任建筑课长,1931年调‬任为广州市工务局取缔课技士。

关以舟的“空中楼阁”

关以舟在干了一年公务员后,‬也‬辞职下海创业了。1932年9月他‬和余清江共同开设建筑事务所,‬地‬址就是今天的北京路370号骑楼。

‬这‬栋‬骑‬楼‬建‬于1931年‬,‬与‬一般骑楼不同的是,它的正面和背面的风格迥异,一中一西。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设计风格,碰撞出了这幢别致的骑楼,成为他的代表作品。

北京路370号骑楼正立面

西向立面:西方Zigzag风

面向今北京路一侧的西向立面为具有艺术装饰风格的骑楼立面,上下层窗间墙位置及建筑顶部的折形装饰,即所谓“Zigzag Style”。

这种Zigzag风格设计,还延伸到室内的天花、楼梯扶手、窗花、门及仿壁炉置物台的设计上,扑面而来的艺术多样化与个性化。

北京路370号骑楼正立面

东向立面:现代中国风

走到建筑的背面可以看到,东向立面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中国风,即所谓“中国固有式”设计。

“中国固有式”并不是一味复制传统建筑风格,而是在建筑形式、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等方面探索各种改良与革新。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追求,又富有西方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与建筑价值。

半边亭

北京路370号骑楼的“中国固有式”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窄小高耸的立面上,按三段式分出了带圆拱、洗石米面层的基座,带阳台的墙身及中国式的大屋顶。

半边亭设计

二是每层的阳台设计大不相同,从下至上依次为方形、梯形和带有美人靠造型的多边形。而在屋顶檐下,则饰有彩画、雀替及其它仿木构件。

三是卧室阳台设计成外飘的凉亭,在当时的广州并不多见。关以舟还一反当时将凉亭建在屋顶的潮流,将这座红柱绿瓦、古色古香的凉亭建在了房子的背面,非常惊艳。

北京路370号370号背立面

关以舟这种一栋建筑物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不解。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专家彭长歆教授表示:

无法用建筑学的理论和原则解释前后立面的巨大差异。唯一的可能是,关以舟因自行开业的需要,希望通过这栋建筑向可能的客户传递出他在风格处理上的高超技巧。

空中俯瞰

其实,‬这‬栋‬‬骑‬楼‬是关以舟为自己设计打‬造‬的“空‬中‬楼阁”,‬设计的初衷就是“前‬店后住‬”,‬闹‬中取静,‬即‬身在闹市又躲在闹市之后。

清晨可沐浴一轮初升的朝阳,晚上欣赏鸟语花香及明月当空的宁静安祥,这是大都市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空中楼阁

它充分体现了建筑师把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高超建筑理念,也充分延用了古人“前店后宅”的建筑思维。

原国立中山大学体育馆

据悉,‬关以舟设计的代表建筑还‬有‬国立中山大学体育馆(今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开平赤坎关族图书馆、开平县立中学、开平司徒珙医务所等。

关族图书馆

北京路370号骑楼“前世今生”

据关以舟的侄孙关耀庆说,关以舟是我爷爷的二哥,但我没有见过他本人。

民国时期,北京路370号的业主是关以舟,但屋契上的业主是“关广利”,这是关以舟用另外一个名字登记的,他怕被人绑架,所以没敢直接用真名。

空中楼阁

这栋骑楼每层占地200多平方米,解放前楼下出租给熟人居住。四楼前座是关以舟建筑事务所,一厅4房,当时我爷爷帮关以舟晒图纸和送货。四楼后座是关以舟的居所。除了四楼以外,一至三层及顶楼在“土改”和“文革”时被没收。

北京路370号骑楼内部

解放前夕,关以舟离开广州去了香港,在香港继续干了几年建筑事务所,之后移民美国,从此就没再回过中国。

四楼前座关以舟卧室

另据关以舟的侄女关雅琴说,关以舟是原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韶关专区政治学校校长、韶关市浈江中学校长,抗战海归,曾任教于中大及附中(省实)的关崇振侄子。

四楼后座关以舟事务所

小时候我曾与祖母到北京路370号大楼做客,当时我只知道房子属于与我家有关系的一位华侨。后来从爷爷关崇振留下来的资料中,发现大楼原来是爷爷的侄子、我的堂伯父关以舟亲自设计建造的。

空中楼阁

1980年代身在大洋彼岸的伯父捐了十几万元人民币在开平县团心村建了一座小学。1990年代伯父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88岁。

据‬作者了解,‬直至现在,关以舟家族后人仍然居住在北京路370号四楼后座,守护着这栋历‬经‬近‬百‬年‬的传奇‬建筑。

广州儿童书店

2005年“新华书店·儿童书店”搬迁至此,‬如今这栋骑楼,一至三楼已改为经营书店。‬有‬60多‬年历‬史‬的广‬州儿童书‬店‬,‬伴随着广州一‬代‬又一代‬‬父母‬和孩子的成长。

广州儿童书店

另外,关于这栋“双面”骑楼的更早历史,还有一段更具传奇的故事。据广州慈善会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介绍,中国国民党红十字会的会址在广州北京路370号(原永汉北路236号)前座,直到1934还在正常使用(1934年《广州指南》)。

广州慈善会公众号文章

中国国民党红十字会(简称“党立红十字会”或“党红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何香凝直接领导的、服务于北伐战争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宋庆龄担任征募部长,共产党员高恬波担任直属救护队主任。

何香凝

高恬波(右)在护理伤员

2018年这栋“双面”骑楼终于被列为广州市历史建筑(编号:GZ-05-0003),但有关“中国国民党红十字会旧址”的史实鲜为人知。因此,有专家建议在建筑介绍中增加这段传奇历史。

广州历史建筑

作者手记:这栋传奇骑楼,有人称它为“半边亭”,还有人称它为“寄居亭”,而作者则称它为“月背楼”,在此引用宋代宋庠的《孟津岁晚十首》:“昔日山林愿,今兹轩冕游。祗惊年苒苒,安议政优优。小雪烟横野,残笳月背楼。河边杨树老,不是桂淹留。”以缅怀这栋充满传奇骑楼的主人关以舟先生,只可惜的是作者全网检索,也未找到先生的一张照片。

宋诗里的“月背楼”

月背楼

作者简介:郑望学,笔名慕遇城迹,湖北汉川人,80后文旅作家,资深策划人,专注文物古迹保护多年,诚交天下志同道合朋友。

0 阅读:0

天成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