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白帝城托孤这个故事吧。在那一场景当中,发生的事情让诸葛亮这辈子都没法忘记呢。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事托付给诸葛亮,那场面真的是太让人动容啦,诸葛亮都被感动得不行,哭得那叫一个厉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呢。
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情真的特别感人。就比如说托孤这件事,那真的是相当令人动容呢。不过呢,在感慨它感人的同时,大家不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哦。托孤可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按常理来讲,这么重要的事情,一般都会安排在都城进行吧。可奇怪的是,这托孤之事为什么是在白帝城发生的呢,而不是在蜀汉的都城成都呢?这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琢磨的事儿。
要是处在成都这个地方,蜀汉说不定就会提前灭亡呢,那这到底是因为什么缘故呢?
打不死的“小刘”
首先呢,这里要提到的第一个原因,是和刘备的性格紧密相关的哦。具体来讲呢,就是刘备身上有那么一种特质,那就是他有着不服输的劲头呢。
刘备刚开始登场的时候,那真的是啥都没有呢。就他和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打拼。慢慢地,他们不断努力,居然逐渐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在这个过程当中,那可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战役哦,这些战役呢,有打赢的时候,自然也有打输的时候啦。
刘备对待胜负的态度十分坦然。你看啊,就算是失败了,在他看来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毕竟他本就是从一无所有的境况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哪怕输了,那又怎样呢?大不了就一切重新开始呗,他可没把失败看得那么可怕呢。
要知道,刘备这个人呐,哪怕是经历了败仗,他也依然该做什么就接着做什么,根本不会因为打了败仗就有所改变。而且呢,不管面对的敌人有多强大,他都不会产生退缩的念头,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劲头呢。
当然啦,要是遇到那种情况已经危及到了人的生命,这个时候就必须得撤离。毕竟呢,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够去谈论什么希望不希望的。要是命都没了,那还谈啥希望呢,所以在危及生命的时候选择撤,这也是很必要的哦。
刘备最终得以建立蜀汉政权,这和他那不服输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要知道,刘备同样是皇室后裔出身,按常理来说,有着这样的身份背景,别人都能当上大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他呢,却只能从事织席子、卖草鞋这样低微的营生,和那些同是皇室出身却风光无限的人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也正因如此,刘备打从年少时起,心里就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怎么也不甘心就这么平凡下去。
要知道,后来刘备确实建立起了蜀汉政权。可要是跟曹魏以及东吴比起来的话,蜀汉在各方面就显得稚嫩多了,毕竟人家曹魏和东吴那根基可是相当扎实的呢。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刘备痛心疾首的事儿,那就是他的二弟关羽突然离世了。面对这样的变故,刘备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出兵去讨伐相关的对手。
刘备心里清楚,自己除了要考虑到和兄弟们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之外,还察觉到了当下众人的情绪状态。此刻大家一个个都气愤填膺啊,这股子气儿一旦被激发出来,那士气可就嗷嗷高涨了。在这样士气大振的情形之下,要是出兵去讨伐东吴的话,获胜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就会大大地提升了呢。
起初啊,情况还真就如同刘备所预料的那般。蜀军在作战过程中那可是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取得胜利,这一连串的胜仗打得可太猛了,差点没把孙权给吓得瘫倒在地呢。
在那个时候,东吴看上去似乎要比蜀汉更为强大呢。不过呢,实际上他们也陷入到了无人可用的困境当中啦。你瞧,当刘备率领着大军前来的时候,整个东吴朝廷里,那些文臣武将啊,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胆量站出来去迎战,这局面也是挺让人感慨的。
有这么一种情况,首先呢,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是没那个本事去打得过刘备的。这是一方面原因哦。另外一方面呢,那就是他们完全是自己作孽,简直就是自找苦吃,根本就怨不得别人。你说奇怪不奇怪,他们也不知道咋想的,好像闲得慌似的,非要没事找事地去攻打荆州呢,这一折腾,可不就惹出一堆事儿嘛。
想当年啊,那蜀汉这边本想着拿下荆州的几个关键郡就罢了,可谁能想到呢,东吴那帮人啊,不仅拿下了那几个重要的郡,居然还把二爷关羽给杀害了。这事儿可真让人窝火,换做是谁,能咽下这口气呢?就说那曹操吧,如果碰到这样的事儿,肯定也得火冒三丈,然后亲自率领着大军去征讨啊,毕竟这口气实在是太难忍啦。
东吴的行事风格向来让人捉摸不透,经常做出那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脚的举动。就比如说吧,他们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往往出发点可能是想获取某些好处或者达成某个目的,可结果呢,却适得其反,反倒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者损失,真的是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呢。
在国家面临生死攸关的重大时刻,东吴后期有一位相当有名的将领,那就是陆逊啦。当时的情况可真是危急万分呐,刘备那边来势汹汹,东吴眼看着就岌岌可危了。要是陆逊还不站出来对刘备加以制止的话,很有可能东吴就会早早地灭亡了,好在陆逊在这个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了呢。
陆逊确实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在和刘备所率领的大军进行对战的时候,那表现相当出色,丝毫不处于下风呢。而经过夷陵这一场大战之后,结果是刘备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回到蜀汉所管辖的境内去了。
您瞧瞧这孙权呐,还真算得上是个“特别”的人物呢。想当年啊,面对外敌入侵,孙权那可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称得上是抵御外敌的大功臣。可谁能想到呢,就是这么一位在抵御外敌方面有过功绩的孙权,后来居然对陆逊起了猜疑之心。陆逊那可是响当当的爱国名将啊,为了国家那是尽心尽力、战功赫赫的。结果呢,就因为孙权的无端猜疑,硬是把陆逊给气得不行,最后竟然被活活气死了,这事儿说起来可真让人忍不住感慨。
也难怪啊,在那个时候东吴差不多都没什么可用之人啦。为啥会这样呢?你想想看,他们的主公疑心特别重,老是对下属猜忌不已。在这样的情况下,换做是谁,估计都不太乐意去为他效力。毕竟谁也不想整天处在被怀疑的氛围当中,做事都得提心吊胆的,所以那时候东吴人才凋零也就不奇怪啦。
话说刘备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他一路奔逃,而陆逊则是在后面紧紧追赶,丝毫不肯放松呢。就这样,刘备在不断地逃窜过程中,最后来到了一个叫做白帝城的小地方暂作停留。
夷陵之战以失败告终之后,刘备就生了病。不过呢,他这人意志可坚定得很呐。他还专门给陆逊写了封信,信里大致是这么说的:“哼,陆逊你这小子,你给我好好等着吧,等我这病一好,咱俩可得再好好较量较量,非得大战上三百回合不可呢!”
只见刘备说出了一番大言不惭的话语,陆逊听闻后,便回应他道:“刘备这老头儿,行啊你!等你这病好了之后,咱们再来好好地一决高下,看看究竟谁胜谁负!”
在这里便充分展现出了刘备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特点。要知道,打了败仗之后就灰溜溜地逃回自己的老窝,这可绝不符合刘备一贯的作战风格呢。他向来不是那种轻易就退缩、一遇到挫折就躲回安稳之地的人,而是有着一股即便遭遇失败也绝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劲头儿。
在刘备看来,陆逊不过就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辈罢了。就拿夷陵之战来说,这场仗最后之所以会失败,刘备心里是觉得完全是因为自己太大意了。他寻思着当时真不应该把大军驻扎在那个特别容易着火的地方呢,要不是这样,或许结果就不一样啦。
想当初啊,刘备得知是陆逊挂帅出征这件事之后,心里就直犯嘀咕呢。他当时满是感慨,觉得东吴这可真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啦,竟然派了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将,就把他安排来坐镇指挥这场大战。在刘备看来,这陆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压根就没把他太当回事儿呢。
实际上,对于孙权来讲,这真的完全是一种无奈的做法。在那个时候呢,满朝上下也就只有陆逊一个人敢站出来去抵御刘备的进攻。并且,陆逊还十分有底气地表示,他有办法能把刘备给打跑呢。
且不论他所言是真是假,孙权当时也别无他法,只能将他派遣出去尝试一番。由此可见,东吴其实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实力强劲。说起来,东吴也不过就是家底相对厚实一些罢了,在真正面临诸多复杂局势和强劲对手时,也有着自身的局限与无奈呢。
话说回来,虽然大家平时可能会有各种说法,也会有一些看似热闹的讨论,但实际上呢,就算是刘备又有机会重新安稳地发展起来了,孙权他们面对刘备那也是没什么好办法的。
也就是说,陆逊他们完全就是在嘴硬,只是嘴上强硬地坚持某种说法或者态度,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足够坚实的依据或者底气呢,就是一种纯粹靠嘴上逞强的表现啦。
大家想想看啊,要是刘备真的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他肯定还会和东吴发生冲突,再打上一架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是这样的,就在那个时候啊,曹丕那边已经出动军队去攻打东吴了。这种情况下,局势就变得很微妙了,刘备要是有机会卷土重来,出于种种考虑,和东吴再次兵戎相见也是很有可能的。
那么到那个时候,就会是两路规模不小的大军一同去对东吴展开围攻行动呢。即便最终没办法把东吴给彻底灭掉,但怎么着也能狠狠地打击一下东吴,让他们遭受重创,就好比让他们脱一层皮那样难受。
你看啊,陆逊呢,其实也就只是嘴上说说厉害,有点爱吹牛罢了。要是真到了要实际打仗、动真格的时候,那最终吃亏、倒霉的肯定是东吴这边。
你瞧这东吴啊,还真是挺幸运的呢。为啥这么说?因为当时要是刘备缓过劲儿来了,那情况可就对东吴大大不妙啦。要知道,刘备要是有了足够的实力和精力,肯定不会放过东吴的。就孙权那时候的处境来说,要是真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在还没来得及称帝的时候,就已经被刘备给收拾得差不多,整个东吴也就玩儿完咯。
稳住军心
刘备之所以没办法回成都进行托孤,还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他十分担心一旦自己这样做了,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情况出现。要知道,一旦发生这种大规模叛乱的局面,哪怕蜀汉不至于就此灭亡,可也会变得如同一盘散沙一般,毫无凝聚力可言,整个国家的局势将会变得极为混乱且难以收拾。
在对这个原因展开分析之前呢,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吧。
话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有一位国君,此人便是苻坚。那苻坚呢,经历了一场极为关键的大战,也就是淝水大战。可惜的是,在这场大战当中,苻坚率领的军队遭遇了失败。这一失败可不得了,苻坚那是赶紧逃命,一溜烟似的就跑回了都城。
苻坚在回去之后没过多久便被人抓住了,随后就惨遭杀害。
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在战场上遭遇失败,狼狈地逃回来之后,这个时候的他可以说是处于最为虚弱的状态。毕竟打了败仗嘛,军队折损,威望也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方势力对他的信心说不定也会动摇呢。而就是在这样君主自身力量被削弱的情况下,就恰恰给了其他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可乘之机,让他们觉得有机可趁,进而萌生出造反的念头,想要趁机推翻君主的统治呢。
咱们来仔细琢磨一下西楚霸王项羽的情况。想当年,项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做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举动,那就是选择了自刎。这时候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知道,当时其实是有人劝他的,劝他到江东去发展,那里毕竟是他的根基所在,或许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呢。可项羽却并没有听从这个劝告,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刎这条路,这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咱们好好去想一想。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就算项羽跑到江东那个地方去谋求发展,大家可以好好琢磨琢磨,在那种情况下,谁会服气一个打了败仗的将领呢?况且,他这败仗打得可够惨的,最后就只剩下他自个儿啦,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服从于他呢?
项羽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回到某个地方,这个时候的他啊,是必须得小心谨慎、低调行事的,就好比要夹起尾巴做人一样。为啥要这样呢?因为当时的局势对他而言很不利,要是他不这么做,不时刻保持警觉、收敛自己的行为,那他大概率就会遭遇不测,很有可能被其他人暗中谋划、偷偷地给杀害掉呢。
从项羽的性格方面来看,他那样一个性情刚猛、骄傲自负的人,怎么可能甘心让别人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呢?想当年,他可是有着赫赫威名,力能扛鼎,率领着楚军南征北战,威震四方呢。面对失败的局面,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重振往日的雄风,更无法忍受向他人低头屈服的耻辱。在这种情况下,他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刎这条路,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一生。
话说刘备啊,经历了那场夷陵之战,而且是惨败收场呢。按常理来讲,打了这么个大败仗,一般人可能就赶紧灰溜溜地逃回都城去了。可刘备不一样,他并没有在战败之后第一时间就往都城跑。反而是继续留在前线呢,还对着陆逊那边一个劲儿地叫嚣,那架势就好像不甘心失败似的,甚至还扬言说过不了多久就要重新打回去,把失去的都给夺回来呢。
这样一来呢,就容易给其他人造成一种错觉啦。让他们觉得刘备好像并没有在战争或者其他事情当中败得特别凄惨,反而让人感觉他依旧是保持着相当强的战斗力呢。就是因为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所以那些心里头有着各种想法,可能想着趁机搞点事情的人呢,也都不敢轻易地轻举妄动、肆意妄为啦。
另外,刘备这边的状况和曹操那边是存在差异的。曹操那边的手下呢,大多都是由他自己亲自培养、一手带出来的。所以这些手下对曹操的忠诚度那是相当可靠的,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呢。
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情况得说一下,曹操他们可是经历了好些年的不断发展,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已经跟各个州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就仿佛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似的。可再看看刘备呢,他在这方面就还没达到这样的程度。
大家应该都晓得隆中对这回事儿。想当初呢,诸葛亮可是给刘备精心规划了一番发展战略,那就是要拿下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地方。后来,刘备他们一伙人靠着自身的不懈努力,还真就把这事儿给办成了呢。
蜀汉建立起来之后,其国土范围可不光只有两个州哦,另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东州啦。
蜀汉有三块地方,它们可是蜀汉最为核心的区域。刘备呢,好不容易已经将这三块地方都占为己有了,按说应该心里踏实些才对,可实际上,他心里依旧是非常担心的呢。
大家不妨仔细琢磨琢磨,在这三个州当中呢,必然是存在着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权力可不小,而且野心勃勃的。这些人原本,心里打着这样的算盘,就是等他们所追随的主子失势、不行了之后呢,就企图通过发动兵变这种方式来把大权给抢夺到手呢。
然而事情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呢,刘备就一下子冒了出来,出人意料地把原本属于他们的位置给抢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换做是谁,又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呢?又有谁会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认可这样的结果?
打个比方来说,就如同在一个公司里面有那么一位老员工,一直以来工作表现那是相当出色,按照正常的发展呢,今年都已经确定要被提拔成为总经理啦。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冒出来一个新人。这个新人呢,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硬是把原本属于老员工的总经理职位给抢了过去。您说说,遇到这样的事儿,换做是谁心里能服气?肯定都会觉得特别不公平,心里憋着一股气呢。
刘备对这一点有着极为深刻且清晰的认知,他心里明白,要想让三大州的那些主要人物能够稳定下来,为自己效力,得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才行。于是呢,他琢磨出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联姻的手段,和那些重要人物结成亲属关系,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能更忠心地追随自己;另一种就是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相应的位置上能够施展拳脚,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进而稳住这些关键人物,确保局势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然而,刘备的那种表面上的行动,其真正意图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可就是这样的情况,导致三大州的诸多主要人物陷入了一种被困住的境地。就拿益州来说吧,益州有个代表人物叫吴懿,他妹妹可是嫁给了刘备,而他也因为刘备的相关举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被困在了某种局面之中呢。
吴懿怎么着也不可能起兵去反抗,毕竟要是这么做的话,那可就坑害到自己的妹妹了呢。就算他最后真的成功了,那也是没法让众人信服的。
夷陵之战遭遇失败以后,刘备便将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白帝城。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呢,他是想要通过驻守在此地,全力保住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毕竟这是他多年打拼的成果,不容有失。另一方面呢,刘备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念头,那就是等待合适的时机,以便能够组织力量进行反攻,重新夺回失去的优势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当下的局势来看,曹丕正在对孙权展开教训呢,这种时候,对于刘备而言,那可正是充当渔翁去获取利益的绝佳时机。
实在是很可惜,事情并没有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刘备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糟糕了,病情日益加重。他自己也感觉到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估计也就十来天的样子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诸多能够托付后事的大臣都叫到了跟前,其中就有大家都很熟悉的诸葛亮,还有李严呢。
实际上呢,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有人起兵展开反抗行动啦,而这位起兵反抗的人正是汉嘉太守黄元。
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的身体状况变得十分糟糕,病重不起。在这种形势之下,有一个叫黄元的人,他察觉到似乎有机可乘,于是便起兵去围攻成都。不得不说,黄元还算是有点远见的,能瞅准这样一个时机。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如他所愿,最后他竟然被自己的属下给绑了起来,并且被押送到了成都,最终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在当时那种情形下,这仅仅算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要知道,刘备都还没能够回到成都呢,就已经有人开始按捺不住了。可以想象一下,要是刘备真的回到了成都,那场面肯定会十分热闹,必然会有来自各路的千军万马在那儿等着他呢,各种情况恐怕也会随之纷至沓来。
从种种情况来看,我们就能够察觉到,刘备在他一路走来的经历当中呢,还真的是表现得挺有头脑的哦。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其中诸葛亮对他所产生的影响那可真是极为深远呐。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在很多事情的谋划、决策等方面给刘备提供了诸多助力与引导,才使得刘备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展现出这样较为明智的表现。
之后呢,刘备就那样离开了,结果给诸葛亮留下的可是一个相当棘手的局面。这里面最为突出、也最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人才方面的流失情况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啦。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蜀汉有不少主要的将领以及官员都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东吴的战场上啦。这么一来呢,蜀汉内部的人才格局就发生了变化哦。其中,中等人才这块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断档情况呢,就是说在这个层级上,人才衔接不上了,出现了空缺。不过呢,相对来说,上等人才受损的程度倒还不算特别严重哦。
诸葛亮面对当时的那种情况,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实在是没办法,只能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呢,他着手去培养那些相对来说能力稍次一些的下等人才,希望通过培养能让他们逐渐成长起来,日后也好为各项事务出份力。而另一方面呢,他只能安排那些上等人才同时担任好几个职位,让他们一个人得承担起原本可能需要五个人干的活儿,以此来尽力维持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呢。
大家都晓得,诸葛亮向来对魏延心存戒心呐。不过呢,在当时那个情况下,魏延却依旧得到了重用哦。这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才短缺的状况实在是太严重啦,没办法,即便诸葛亮对魏延有所顾虑,可也得让他担当重任呢。
通常情况下,依照诸葛亮的性情,是决然不会对他加以重用的。不但如此,诸葛亮说不定还会吩咐手下人去搜罗他的过错证据,紧接着就毫不迟疑地把他连根拔掉,彻底清除掉,以免留下后患。
要知道,当时留下的可是个烂摊子,情况那是相当棘手呢。不过好在,蜀汉总算是保住了。这可多亏了诸葛亮,他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历经无数的艰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就如同抽丝剥茧一般,慢慢地把这个国家从岌岌可危的境地给挽救回来了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人只有活着呢,才有资格去谈希望这件事儿。就拿刘备来说吧,要是他真的回到成都的话,那可就危险啦,很有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呢。而且,搞不好整个蜀国都得换个人来当君主啦。刘备呢,他也想到了这些严重的后果,所以最后才在白帝城停了下来,没再继续往成都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