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朝历代当中啊,那些有名的大臣和将领们,心里普遍都怀揣着这样的愿望呢。就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被封侯,享受这份荣耀;等到去世之后,还能获得一个谥号,留名青史。就连曹操这样厉害的人物,也没能摆脱这种俗念哦。他在《述志令》这篇文章里,就说起了自己最初的理想。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讲啊,自己一心想着要为国家去讨伐那些贼人,立下赫赫战功。然后就盼着能够被封侯,当上征西将军。到那个时候,在自己墓道的石碑上就可以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样的字样啦。这,可就是曹操他当初心里的志向。
人们常说人心是很难满足的,总是得了这个还盼着那个,就如同“既得陇复望蜀”这句俗语所形容的一般。就拿曹操来说吧,在建安元年的九月,他可是受封了大将军的职位呢,不过后来,他又把这个大将军的位子让给了袁绍,自己转而担任大司空了。时间再推移到建安十八年的五月,当时的汉献帝刘协又有新的册封举动啦,这次是册封曹操为魏公,而且还给他加了九锡这样特殊的礼遇,甚至还专门为他建立了魏国,把魏国的国都定在了邺城呢。
大家知道吗?曹操为了能够受封魏公,并且得到加九锡这样的特殊待遇,居然和自己的老朋友荀彧闹掰了。从这事儿其实就能看出来,在那个时候,曹操并没有要篡夺汉朝江山的心思哦。他心里所想的呢,不过就是要成为大汉王朝里那种顶级的权臣。想着自己活着的时候能有非常荣耀的封号,等去世之后呢,又能有很不错的谥号,如此一来,他的那些老祖宗们不也就跟着更有光彩了嘛。
大家都知道曹操那可是盖世枭雄,就这样的人物呢,对封号谥号还特别在意,一直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呢。那其他的名臣名将就更别提啦,肯定也是对这些相当看重。咱们翻开《三国志》看看就知道啦,在曹魏这边,那些名将们,像是诸夏侯曹,还有五子良将这些人哦,他们最差的也能当上四方将军呢。要是能活到曹丕篡汉那个时候的,基本上都能捞到个县侯当当哦。而且,谥号这玩意儿呢,他们几乎是人手一个。就拿于禁来说吧,哪怕他经历过一些波折,最后也得了个“厉侯”的谥号呢。
“厉侯”这个谥号显然不是什么好的称呼。要知道,当时负责审批谥号的人可是曹丕呢,而曹丕是瞧不上于禁的。对比之下,庞德因为宁死不屈,获得了“谥曰壮侯”这样很不错的谥号。可于禁呢,他得到的谥号是“厉侯”,这个谥号实在不怎么样,以至于都让人不好意思把它写到墓志铭上去呢。
在曹魏那边,只要是有点级别的官员,就能够被封列为列侯,还能得到谥号呢。可相比之下,刘备集团在这方面就显得特别小气啦。就说刘备在世的时候吧,总共就只给法正一个人封了谥号哦。像关羽、张飞、庞统这些比刘备早去世的人,都没得到谥号呢。就连赵云的“顺平侯”这个封号,还有除了法正之外的另外十一个人的谥号,那可都是在刘禅主持下才商定出来的哦。这里面关羽的谥号是“壮缪侯”,这个谥号还在后世引发了好多争议呢。有人居然说这个谥号和秦桧的“缪丑”类似,其实这说法明显是不对的。要知道,秦桧的谥号情况是这样的:最开始宋高宗赵构给他定的谥号是忠献,后来宋宁宗赵扩把他的谥号改成了谬丑,接着史弥远又恢复成忠献,最后宋理宗赵昀又给改成了缪狠。所以说,秦桧可从来就不曾有过“缪丑”这个谥号哦,大家得注意啦,绞丝旁和言字旁的这两个字可不能搞混了。
大家知道吗,关羽的“壮缪”这个谥号,和秦桧的“谬丑”“缪狠”那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哦。秦桧的那两个谥号那妥妥的是恶谥,是用来贬低、批判他的恶行的。但关羽的这个“壮缪”呢,绝对是美谥哦。您瞧啊,后世的帝王们可都特别推崇关羽呢,把他尊为武圣人啦,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都没把那个“缪”字给去掉哦。这是为啥呢?其实,这里面是有缘由的,这个“缪”字在关羽这儿可不念“谬”,而是念“穆”呢,所以严格来说,关羽实际上应该是“壮穆侯”啦。这说到底,全都是通假字在这儿“捣的乱”,惹出了这么个情况。
话说在南宋时期,建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128年)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对关羽进行了加封,赐予他“壮缪义勇武安王”的称号。之后呢,到了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孝宗赵昚又在此基础上给关羽的封号增添了两个字,这样一来,关羽的封号就变成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再往后,到了元朝时期,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也对关羽进行了加封。他给关羽所上的封号字数还不少,多达八十八个字呢,不过在这个封号里依然保留了之前的“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这部分内容。
在古代,“缪”这个字和“穆”字读音是相同的呢。就因为这样的缘故,秦穆公其实也被称作秦缪公哦。大家知道吗?现如今那些姓“缪”(读音为妙)的人,从某种可能性来讲呢,他们很有可能就是秦穆公的直系后代哟。
,就会发现刘禅根本不可能给关羽一个恶谥。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关羽和刘备那关系可不一般呐,他们之间“义虽君臣”,可实际上恩情就如同兄弟一般深厚呢。而且,后来两家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哦。关羽的孙子,也就是关兴的儿子关统,他娶的可是刘备的孙女,也就是刘禅的女儿,在那个时候,这就叫做“尚公主”呢。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刘禅怎么可能会给关羽恶谥。
,在关羽获得谥号的那个时候呢,“驸马”关统应该是仍然在世的哦。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伙儿那是绝对不可能给关羽去议定一个要么是毁誉参半,要么甚至是毁多于誉的谥号。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要是真那样做了的话,刘禅可就没办法跟自己的女婿关统去交代这件事儿啦。
关羽究竟该获得美谥还是恶谥,这得取决于他在荆襄之战当中的表现,具体而言,就是要看他在这场战役里到底是立下了功劳还是存在过失,并且还要考量其功劳是大还是小,过失是大还是更为严重。
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襄樊之战是关羽自行决定发动的。而且呢,在这场战役刚开始取得首胜的情况下,关羽并没有选择就此收手、见好就收。结果呢,就因为这样,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荆州整个都丢失了,而蜀汉呢,也因此失去了差不多半壁江山。
在探讨襄樊之战究竟是谁发动的这个问题时,其实在《三国志》里面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呢。那是在建安二十三年的冬十月,当时宛城的守将侯音等人发起了叛乱,他们把南阳太守都给抓起来了,而且还对当地的官吏和百姓进行劫掠抢夺,之后就占据了宛城以作防守。在这之前呢,曹仁本来是在讨伐关羽的,并且驻军在了樊城。就在这个十月的时候,曹仁接到命令去围攻宛城。时间来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春正月,曹仁成功攻下了宛城,不过手段比较残忍,进行了屠城,还把侯音给斩杀了。也是在这一年,夏侯渊和刘备在阳平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很不幸,夏侯渊被刘备给杀掉了。然后到了秋七月的时候,曹操做出了一个安排,他派遣于禁去协助曹仁一同去攻打关羽。没想到到了八月,出现了意外情况,汉水发生了泛滥,大水一下子就灌进了于禁所率领的军队营地,这下可糟糕了,于禁的军队就这么被大水给淹没了。而关羽呢,趁着这个机会,不但俘获了于禁,还顺势就把曹仁给包围起来了。曹操见状,赶忙又派徐晃去救援曹仁。
要知道,有这么一段古文,它所描述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哦。这其中涉及到襄樊之战和汉中之战,这两场战役在时间安排上呢,是存在交叉情况的。当时曹仁,他是驻扎在樊城这个地方的,而他驻扎在此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和关羽作战。再看曹操这边呢,他派出了拥有假节钺这一权力的左将军于禁,并且让于禁带领着七军,这七军的兵力大概有三万人呢,让他们开赴到荆襄地区,而这么做的意图同样也是为了去协助曹仁,一起去攻打关羽呢。
襄樊之战其实并不是关羽主动去挑起的。事实上呢,关羽当时甚至都不太想开启这场战事,而且他心里对这场战争能不能取得胜利,压根就没什么十足的信心。也正因如此,在出征之前,关羽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叹息:“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关羽当时那种颇为无奈且对前景有些担忧的心境呢。
必须得实事求是来讲,在那个时候,曹操所拥有的实力那可比刘备强太多啦,都不止强出一倍呢。就从兵力方面来说吧,曹操的兵力十分雄厚,雄厚到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足够的兵力去在汉中和襄樊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开辟出两个战场来作战。
当时曹操和刘备在汉中陷入了相持的局面,双方僵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想出了一个策略,那就是派遣于禁率领着多达三万的大军去协助曹仁,让他们一同去攻击关羽。曹操之所以这么安排,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刘备施加压力,想通过对关羽发起攻击,让刘备担心关羽这边的局势,从而不得不从汉中撤兵回去救援。这整个计策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围魏救赵的做法,通过攻击对方的另一处关键所在,来迫使对方从当前胶着的战场撤离。
关羽在面对于禁和庞德发起的进攻时,稳稳地顶住了攻势。而就在此时,出现了极为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那就是汉水突然暴涨。关羽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果断出击,先是成功地擒获了于禁,接着又斩杀了庞德。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让关羽的威名瞬间传遍了华夏大地。曹操听闻此事后,心中大为惊恐,甚至都产生了要迁都的想法,只为了能够躲避关羽那锐不可当的锋芒啊。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关羽在襄樊一带展开军事行动,成功地牵制住了曹操那边半数的主力部队。就因为关羽这边把曹操的大量兵力给拖住了,刘备在汉中那边才能坚持长达一年的时间呢。这一年是从建安二十三年一直打到建安二十四年哦。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曹仁竟然把已经归顺了关羽的宛城给屠了。刘备在汉中这一战打得可不容易,最后虽然是把曹操给熬走了,可他自己也是累得筋疲力竭的。那时候在成都的诸葛亮为了支援前线,连妇女都派出去了,让她们前往前线运输军需物资呢。没办法,要是不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刘备可就没办法当上汉中王啦。
熟悉三国史料的各位读者心里肯定都清楚,关羽最后之所以失败了,原因就在于当时他所处的局面实在是太艰难啦。那时候,关羽这边是内部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而在外面呢,又根本等不来救兵支援。在这样糟糕的情况下,还遭到了曹魏和东吴从两个方向同时发起的夹击。您想啊,就算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孙武、吴起能够重新活过来,就算刘备、诸葛亮都在关羽身边帮他出谋划策、指挥作战,面对这样内外交困又被两面夹攻的绝境,那也肯定是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这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了。
话说当时曹操派出了大批的军队前往襄樊驰援,这可让关羽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压力那是相当的大。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呢,刘备这边有三个沾亲带故的人,居然还在背后干起了不利于关羽的事儿呢。先来说说糜芳吧,这人,要么就是关羽的大舅哥,要么就是刘备的小舅子呢,反正和他们的关系是很亲近的。再看看孙权,那可是刘备实实在在、如假包换的二舅哥,可就是这么个亲戚关系,也没挡住他在背后搞小动作。还有刘封呢,他可不是一般人哦,那可是刘备有着继承权的养子,在这事儿上也没起到啥好作用,同样在后面给关羽使绊子呢。
话说关羽当时正在前方奋勇作战呢,情况十分危急。彼时他正围困着樊城、襄阳两地,形势严峻,急需支援啊。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连连向刘封和孟达发出呼喊,要求他们赶紧发兵前来相助自己。可这刘封呢,他是刘备的“假子”,面对关羽的求援,他却采取了坐视不理的态度。他和孟达给出的理由是,他们所驻守的山郡才刚刚归附过来,局势还不稳定,要是这时候轻易发兵的话,恐怕会引起当地的动荡不安,所以就不接受关羽下达的发兵命令了。
糜芳有着“国舅爷”的身份呢,他身上可是肩负着重要职责的。一方面,他负责着军需供应方面的工作,这军需供应可关乎着前线战事的顺利开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他还在南郡监管着前线将士们的家属呢,这些家属可都是前线将士们的牵挂。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个身负重任的糜芳,居然做出了极为过分的事。他不但不给关羽提供粮草,要知道粮草对于作战的关羽和将士们来说那是至关重要的物资,没了粮草,作战可就会陷入极大的困境呢。而且,他还把前线将士们的家属都送给了吕蒙和陆逊,这可真是辜负了将士们的信任,也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襄樊战役期间,情况那是相当复杂。有一大帮王亲国戚在背后使坏呢,又是使绊子,又是捅刀子的,给关羽制造了诸多的阻碍和麻烦。在这样的重重困难之下,关羽要是还能打赢这场襄樊战役,那可真就跟神仙没啥两样啦,简直是太难做到啦。
在荆州那场关键的战役中遭遇失败,这其中刘备所应承担的责任可要远远超过关羽。怎么说呢?刘备当时派了刘封和糜芳前往关羽那边,名义上呢,说是给予关羽支持,可实际上呢,却是有着牵制关羽的意图。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是刘备这么安排,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哪怕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没能取得胜利,出现了失利的局面,那他也完全可以顺利地退回南郡、公安等地进行据守。要知道,南郡、公安可是刘备在荆州设立的重要据点,就相当于是荆州的首府呢。而当时的曹军和吴军呢,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心里的小算盘,也就是各怀心腹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绝对不会齐心协力去攻击关羽据守的南郡、公安等地的。为啥呢?因为就算他们费了好大劲儿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了,那到时候利益可不好分配,所以他们才不会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咱们来说说荆襄战役啊,这可不是关羽自己擅自做主就发起的哦。在这场战役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当中呢,关羽那可是相当艰难,不但没有得到外面的援助,反而还处处受到各方的牵制、阻挠,甚至可以说是被人给出卖了呢。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大意失荆州”这么个大黑锅,怎么能随随便便就甩给关羽呢?要是还因此给他一个不好的谥号,那可就更没道理啦,完全说不过去。
后世有不少君王是尊崇关羽的,可即便如此,他们也都没有取消关羽谥号中的“壮缪”这两个字。其实呢,这里的“壮缪”完完全全应该理解成“壮穆”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看看“壮”和“穆”各自所代表的含义。先说“壮”吧,这里面包含了好多层意思呢。要是一个人威德兼备而且刚武有力,那就可以用“壮”来形容,这就是“威德刚武曰壮”;要是能够克服很艰难的、如同被重重围困的那种局面,也能用“壮”来表示,也就是“赫围克服曰壮”;要是不幸战死在原野之上,同样可以说是“壮”,即“死于原野曰壮”;要是能够战胜敌人、平定叛乱,这也是“壮”的体现,叫做“胜敌克乱曰壮”;要是特别喜好展现自己的力量,由此而达到很勇敢的程度,同样符合“壮”的标准,即“好力致勇曰壮”;要是多次进行征伐作战,也能用“壮”来概括,就是“屡行征伐曰壮”;哪怕是武力高强但最终没有达成目标,也能说是“壮”,也就是“武而不遂曰壮”;要是一个人武德方面刚毅坚定,同样符合“壮”的情况,即“武德刚毅曰壮”;要是能坚守礼仪,不做不符合礼的事情,这也是“壮”的一种表现,叫做“非礼弗履曰壮”。再说说“穆”,它的含义是“布德执义”,就是能够广泛地传播德行,并且坚定地秉持正义;还有就是“中情见貌”,意思是内心的情感能够通过外在的容貌表现出来。所以综合这些来看,关羽谥号中的“壮缪”理解成“壮穆”是很恰当合理的呢。
当我们去仔细研读三国史料里所记载的关于关羽的那些事迹时,便能够察觉到“壮穆”这两个字用来形容关羽是极为恰当、贴切的。由此也能够看出,在当时那个时候,蜀汉的大臣们在为关羽拟定谥号的这件事情上,那可真的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呢。
在《三国志》当中,对于法正、诸葛亮等十二人获得谥号的情况是有着相关记载的。先来说说先主刘备在世之时的情况吧,在那个时候,只有法正获得了谥号,被称作翼侯。等到后主刘禅当政时期呢,诸葛亮那可是功绩和品德都极为突出,简直可以说是盖世无双啊,所以他获得了谥号忠武侯。还有蒋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被谥为恭侯;费祎同样承担着重要职责,也得到了谥号敬侯。陈祗呢,因为特别受到后主的宠信与厚待,所以也被给予了特殊的嘉奖,得到了忠侯的谥号。夏侯霸呢,他是从远方前来归附蜀汉的,基于这样的情况,也获得了谥号,只是他具体的谥号在记载里不是很明确。除此之外,像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获谥桓侯;马超是威侯;庞统为靖侯;黄忠是刚侯;赵云呢,则被追谥为顺平侯。在当时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能够获得谥号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呢。
在蜀汉景耀三年的秋九月这个时节,后主刘禅对已经故去的几位将军进行了追谥的举动哦,这几位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以及黄忠呢。然后到了景耀四年的春三月,刘禅又追谥了故去的将军赵云。这里面有特别关键的五个字哦,那就是“时论以为荣”,从这五个字就完全能够证明,这些将军们所获得的谥号那可都是美谥,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能得到这样的追谥那可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儿呢。
在季汉时期,有十二位名臣名将获得了谥号。这里面呢,只有诸葛亮、关羽、赵云这三位,他们的谥号是两个字,这可算得上是一种格外的殊荣啦,而且这是经过了十分认真的考量才确定下来的哦。就拿赵云来说吧,大将军姜维等人经过商议后,是这样评价赵云的。他们觉得赵云以前跟随先帝的时候,那可是功绩显著。他为了经营天下的大业,一直都严格遵奉着各种法度,所做出的成效那都是值得书写记录下来的。在当阳那场战役当中啊,赵云的表现更是义薄云天,他的忠义简直可以贯穿金石。对上呢,他忠心耿耿地保卫着君主,君主也一直记着要赏赐他;对下呢,他又能用优厚的礼节对待下属,所以下属们也都愿意为他效死力。后来啊,大家按照谥法来仔细考量。谥法里说“柔贤慈惠曰顺”,赵云对待下属、对待他人确实有着柔和、贤良、慈爱、宽厚的一面,这符合“顺”字;又说“执事有班曰平”,赵云做事向来是有条不紊、很有秩序的,这也能对应上;还说“克定祸乱曰平”,赵云在很多关键时刻那可都是平定祸乱、立下大功的。综合这些情况,最后就确定应该给赵云的谥号为顺平侯啦。
刘备和刘禅这父子俩在给人赐谥号这件事上,表现得都挺小气的,两代人统共也就送出了两个谥号而已。刘备在世的时候,没给关羽、张飞、庞统等人赐予谥号,这或许是因为当时事情太多,一时间实在是顾不过来。而且关羽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是非功过不太好轻易下结论呢。就这么着,一直到了景耀三年(也就是公元260年),刘禅这才开始给关羽拟定谥号。要知道,这时候距离荆州丢失可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啦。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清楚,那场对于季汉国运产生了重大改变的完败,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刘禅给关羽(也就是那位驸马的爷爷)定一个不好的、带有贬义的恶谥,那肯定是要引起众怒,免不了要挨揍的。
简单来说,在当时那个时候呢,所有人都觉得关羽等十二个人能够获得谥号,这可是相当光荣的一件事儿。既然是很光荣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这里面不存在恶谥。所以呢,把“壮缪”念成“壮穆”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啦,就这么个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认为关羽的“壮缪侯”是美谥而非恶谥,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哦。最终到底该如何判定,那还得由各位读者朋友们来拿主意。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样两个问题:在您的心目中,荆州之战遭遇惨败,其主要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还有啊,关羽所获得的这个谥号,究竟应当算作是美谥呢,还是恶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