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曾多次谈起,自己指挥生涯有三场最紧张的战役,分别是宿北、豫东、淮海。其中以宿北战役最为特殊:这不仅是粟裕第一次和陈毅正式搭档,也是第一次以“华东野战军”的名义对外作战,更是第一次向毛主席立下“必胜”的军令状。
从结果来看,宿北战役是一场大胜,成功使华东战场化被动为主动。但从过程来看,这场战役并不完美,一次错误的判断,不仅让华野王牌纵队打伤了元气,更让陈毅和粟裕这对金牌搭档出现了罕见的分歧。
那到底是怎样的失误,导致宿北战役险些功亏一篑?一向宽容待人的陈毅,又因何雷霆震怒,一定要将华野大将撤职?粟裕又为何执意“徇私”,亲自出面请求刀下留人?
一、谁最狂,就先打谁在军事上,毛主席向来主张弹性原则: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走,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场战役的胜败定英雄。但宿北战役前,主席却一反常态,直接给粟裕下了这样一道命令:
“这一仗不仅要打,而且必须打胜。”
宿北战役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场舆论大战的关键筹码。
1946年底,蒋介石在南京搞了一场所谓的“国民大会”,宣告国共和谈彻底破裂。而为了给全面发动内战造势,他还饶有心思制定了一份“结束苏北战事”的宏大军事计划:
以整编第69师(欠第99旅及第92旅1个团),附整编第57师的预备第3旅、整编第26师的第41旅,及正自冀鲁豫战场东调的整编第11师共6个半旅,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攻;
整编第74、第28师及第7军共5个旅(师),从淮阴进攻涟水;
整编第65、第83、第25师共5个旅,由东台进攻盐减、阜宁;
整编第59、第77、第51、第26师附第1快速纵队计9个旅,由峄县、枣庄、台儿庄向郯城、临沂进攻。
28个旅的重装集团,兵分四路向苏北、鲁南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蒋介石的野心很大,他妄图一战扫清华东,彻底打垮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以及陈毅的山东野战军,收复南方的半壁天下。
而与此同时,解放军也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在粟裕苏中七战七捷后,延安的《解放日报》曾骄傲地对外宣布:
“五个月来,粟裕将军所部打了十一次大胜仗,歼敌足有9万人。”
然而随着蒋介石重兵压境,山东部队失利于泗城,华中又被迫放弃大本营淮阴,形势急转直下。如果不能尽快止住颓势,不仅华东战场将陷入全面被动,毛主席“确保华中,巩固山东”的大战略也要宣告破产,全国解放战争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最低谷。
总而言之,宿北战役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决战。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施以雷霆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华东军事体系,让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集中力量迎击来犯之敌。陈毅统筹全局,粟裕领衔军旅,这让长期各自为战、指挥班子混乱繁杂的华东,终于等来了一对完美且稳固的“黄金搭档”。
面对四路告急的危局,粟裕还是老办法: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专打你头号精锐。
所谓兵分四路,必然有主有次,那哪一路是主?这其实很好分析,国军“五大主力”这一次来了两个: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74师。也就是说宿北战役最主要的就两条线:一路是自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犯的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49师,另一路是由淮阴向涟水进犯的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8师。
二选一,粟裕的想法是打宿迁这一路。道理很简单,整编74师是老对手,双方从解放战争开局打到现在,知根知底,再度交手必然是反复拉扯,时间上会耽误。而整编11师刚调到苏北,兵强马壮又想争头功,最容易大胆冒进。
恰好此时,战机突现。
和整编11师搭配作战的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是蒋介石爱将,为人轻狂,自视甚高,又冒险精神十足。此次决战苏北,戴之奇根本看不起磨磨唧唧行军的整编11师,干脆甩开友军,一股脑冲在整条战线的最前沿。
这是送上门的猎物,粟裕自然不舍得放过,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
第一路由陈毅、粟裕亲自指挥,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五个团),以优势兵力两翼夹击整编第69师,取胜之后再转头围攻整编11师。
第二路由谭震林指挥,率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在涟水、盐城一线防守,钳制整编74师等其余进犯之敌。
可怜那戴之奇狂妄一时,结果刚踏上华东的土地,就被粟裕当成了开胃菜。华野雷霆攻势之下,整编69师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先是被切断了与整编11师的联系,紧接着整个部队更是被穿插分割为了四个部分。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是粟裕战术运用的又一个巅峰之作。这一仗,整编69师全军覆没,师长戴之奇绝望自尽,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战役结束后,陈毅更是激动得慷慨赋诗:
“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宿北大捷,华东战局扭转。整编11师师长胡琏向来狡黠谨慎,人送诨名“狐将”,在看到友军整编69师被围后,并未发一兵一卒救援,而是徒为感慨一句“戴先生不堪设想了”后,就率部缩回了宿迁。
陈毅、粟裕本想趁胜追击,却不料后方却突然传来坏消息:涟水出事了!
二、大意失荆州涟水隶属于江苏淮安,是华中牵制两淮之敌北上的支点,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特别是两淮保卫战失利后,华中根据地只剩沭阳、涟水、阜宁、东台、盐城5个县城,每一处都不容有失。
也正因如此,粟裕在布置围歼整编69师的同时,也特意抽出了部分兵力交给谭震林守备后方。其中防守涟水的第6师更是华中野战军的王牌主力,再加上淮南军区第6旅,总兵力10个团2万余人,配置属实不差。
当时担任6师师长的谭震林,因为同时兼任着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一职,且要负责整个苏北防御作战,所以并未留在部队,所以涟水防御实际由副师长王必成指挥。
作为华野的头等战将,王必成当时正值军旅生涯的高光时期、整个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王必成率领的6师参加了5次战斗,以一师之力歼敌1.6万人,可谓风光无限。
在得知进攻涟水是整编74师后,王必成也是斗志高昂。从六合、天长、马坝,到淮阴保卫战,华中野战军曾与整编74师多次交手。特别是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华中野战军集中23个团的兵力迎击整编74师和整编28师涟水城下,虽歼敌9000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其中6师也是伤筋动骨。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后,张灵甫曾一度绝望向友军将领诉苦:
“敌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本军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
如今冤家聚首,分外眼红,无论是6师还是整编74师,都想着要报一箭之仇。所以在兵力部署上,6师并未选择完全固守,而是判断敌人的进攻方向会和上次相同,选择从涟水南面进攻,所以将第6师的三个旅全部部署在涟水以南,准备硬碰硬,西面则只留了淮南军区的两个团。
而正是这个部署,出了大问题。
张灵甫在涟水吃过一次败仗后,曾特意研究过失败的原因,认为整编74师之所以进攻涟水受到重创,是因为只从一个方向强行攻城,正面对抗根本占不到便宜。所以这一次再战涟水,张灵甫耍了一个心眼。他派出部队佯攻涟水以南,与6师进行缠斗,主力则利用炮兵、坦克、空军的掩护,隐秘集结于涟水西面,沿侧翼薄弱部位直插涟水城。
知错能改,从这一点看,张灵甫确实不乏名将风范。
而当整编74师主力突然出现在涟水城外时,王必成的6师主力根本来不及回防,淮南军区的两个团也不可能挡住全美械装备的三个旅。涟水失陷,6师只能被迫撤防。战斗的最后时刻,王必成已经打红了眼,城破之时仍不肯撤退,战士们只能硬生生把他架了出来。
这一仗,6师在指挥上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思想上轻敌,过于分散兵力,导致既无法守住涟水,又没有对进犯之敌造成歼灭性的打击,两头落空。
第二、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被整编74师佯攻部队拖住,在西面阵地没有重兵驻防,导致敌人长驱直入,3日内即临涟水城下。
第三、作战准备极不充分,阵地选择、工事构筑、武器后勤储备方面都存在不足,不仅增加了伤亡,也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的发挥。
虽然这一仗6师以弱战强,坚守涟水14天,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歼敌4000,战果来看算是平局。况且以丢失一座县城的代价,阻击整编74师主力,迟滞了两淮之敌北上增援,保障宿北主要战场顺利歼敌,战役目的也已经达到。
但从影响来看,涟水失利,让宿北战役留下巨大遗憾,不仅丢失华中要地,还让追歼整编11师,以及后续转攻整编74师的战略构想全盘落空。这也怪不得陈毅在得知消息后,罕见震怒,第一时间就下来严令:必须将王必成撤职。
三、粟裕的良苦用心“撤掉王必成第6师副师长之职,由副政委江渭清兼任副师长。”
在接到陈毅的命令后,王必成只说了一句话:
“给我什么样的处分,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我们6师!”
王必成打仗勇猛,军中绰号“王老虎”,但私底下却性格内敛,不苟言笑,甚至有些孤僻,战友们谈天说笑,他总是默默坐在一边,很少开口。
两次涟水保卫战,6师战斗减员七八千人,干部伤亡也很大,每个营只能缩编到两个连。看到老部队如此伤筋动骨,王必成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委屈,一心只想等到一个报仇的机会,一定要为6师雪耻。
江渭清得知陈毅让自己接替老搭档王必成的命令后,也是大为震惊,第一时间就跑到指挥部去求情。当时正赶上陈毅在指挥作战,而且还是气头上,陈毅身边的参谋人员把江渭清拦了下来,说:
“陈司令员正在为发火,你最好先别去打扰他。”
没办法,江渭清只能在指挥部外面一直等。直到听参谋说前线战情好转,陈毅情绪稳定后,他这才走进去为王必成说情。
在和陈毅的交谈中,江渭清其实透露过一个细节:在涟水保卫战前,王必成和他都分析过敌情,认为张灵甫再从南线主攻的可能性不大,倒是很有可能声东击西,在南线佯攻西线主攻。正是基于这种判断,6师曾多次向谭震林建议把防御的重点转到西线,但因为战情紧急,最后这些建议并没有来得及落实。
除了江渭清讲实话,为王必成求情外,另一个出面力保王必成的人正是粟裕。
其实按常理,这个时候粟裕是不该开口的。毕竟他是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而王必成是他的老部下,为自己人求情多少会落下“徇私”的口实。就连陈毅都曾对于粟裕维护王必成的想法感到不解,问道:
“此人在战役中犯了如此大的错,你竟然不拿他问责?”
而当时粟裕则是语重心长地回答道:
“这个人我了解,他是我们部队里很能打仗的一个人,过往的他都太顺遂了,这次的失败我想他必然会吸取教训的。”
粟裕为老部下求情,并不是因为个人感情,而是站在全局角度考虑。
第一、从战略角度看,张灵甫偷袭涟水城,王必成虽然兵力部署有问题,但因为情报不明,这样的失误本就难以避免。
第二、整个6师在涟水战役中都打得很艰苦、很顽强,包括王必成本人也一直坚持在前线指挥。在火力、兵力都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能和整编74师打成1:1的伤亡比属实不易,换其他任何一支部队来都不见得能比6师表现更好。
第三、6师经此一战伤了元气,士气也很低落,这个时候再撤下王必成这员威望甚高的主将,整个部队可能就真的垮了。不如留着王必成戴罪立功,短时间内把6师的斗志提起来,才是当务之急。
要说陈毅性情中人,对王必成的撤职命令也是在气头上。在听完粟裕和江渭清的求情后,他也是主动收回成命,不仅让王必成留任,更在之后的战斗中一直把6师作为主力使用,给足了将功补过的机会。
自涟水战役后,王必成深居浅出,一心扎在部队重建中。直到1947年初的莱芜战役,已经改编为华野6纵的6师再度出击,不仅立下战役首功,缴获更是位居全军之首,纵队有个别师俘获竟在万人以上。
战后,王必成终于扬眉吐气,说了一句:
“经过此次人枪补充,6纵可以恢复元气了。”
而莱芜战役后仅3个月,王必成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1947年5月12日,6纵接陈毅、粟裕十万火急电报:
“6纵回师昼夜兼程,飞兵向东北疾进,限14日夜间占领垛庄,断敌退路,完成战役合围……围歼整编第74师于孟良崮地区。”
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动员,一句“去打整编74师”,让整个6纵的官兵斗志高昂。一日一夜120公里的强急行军,6纵先头部队提前8小时到达任务指定地点,一战夺取垛庄,堵死了整编74师的唯一退路。
紧接着,6纵又迅速改换战场,全力向孟良崮发起进攻。随着6纵攻击部队“波浪般向敌攻击”,整编74师残兵“南奔北逃,东逃西蹿,互相残踏,纷纷倒毙”。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率3连指战员率先冲到74师指挥所,用一梭子弹,结束了张灵甫的一生。
王必成和6纵,终于完成了救赎,而此时距离涟水失利,只过去半年的时间。
建国之后,王必成率军驻扎上海,曾多次和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会面,两人聊起了之前在战场上的过往,陈毅还对王必成打趣到:
“我们华东野战军,粟司令对你王必成可是爱护得很,你小子错误没少犯,但是粟司令从来没有批评过你,你小子给粟司令下了什么迷魂阵了?”
听到陈毅的话,王必成也是笑了起来,回了一句:
“没有您和粟司令,哪有我王必成的今天呐!”
王必成这是心里话,涟水战役后他能走出逆境,靠的是6纵上下一心的努力,也离不开陈毅和粟裕的大力支持。而对两位老首长,王必成是肝胆相照,以致于后来贺龙元帅看到王必成全力维护粟裕时,曾由衷称赞道:
“王必成此人可交!可深交!”
有此将帅,国家之幸。
中华好儿女,军中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