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之前,中国史书藏于列国诸侯,不为世俗所知。人所知历史,不在书中,而在口口相传,于是其间传说多有不可信之处。
在孔子之前,中国有史前时期、三代时期和春秋战国。中国的信史,大多启于这个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只是对上古传承进行了编撰抄写而已。
所谓“六经 ”,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的原则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是要把那些藏于深宫的典籍史书公之于众,以行智民之事。本身“六经 ”,不是孔子的作品。
教之《春秋 》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 ,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段记载来自《国语 ·楚语上 》,而《国语》其时正好在春秋战国之时,就是说明先秦之前不只有“六经”,而应有更多经书,且列国各有不同。
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墨子 》有“著在周之《春秋 》”“著在燕之《春秋 》”“著在宋之《春秋 》”“著在齐之《春秋 》”,《孟子 ·离娄下 》有“晋之《乘 》,楚之《 杌 》,鲁之《春秋 》,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列国皆有史书,并非列国史书都叫《春秋》,所以孔子自己也说:“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孔子因为编撰了“六经”,又有后来的《论语》,还有那么多的徒子徒孙以此为基建立了儒家学派,从此孔子就成了万世师表,成了天子王师。如果是在春秋战国,孔子的地位或许并没有如此之高。否则,也不至于有周游列国之事了。
《孟子 ·离娄下》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可见春秋之时,对上古之史的认识,也是相对模糊的。上古五帝之史,大概率神话化的可能性比较大。真正之史,或从春秋战国始。
当然,在春秋之世,能够看懂这些上古典籍的人本来就不多,只要能看到这些上古典籍,还能看懂的,那多半也不是寻常人家。《左传》记载,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就是因为他“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因此,孔子费尽心思将上古典籍汇编成册,的确是千秋功业。
孔子的老师也非同寻常,“曾跟师襄习琴,跟苌弘学乐,向老聃问礼,向郯子学官制”,孔子的每位老师都是当世之大家。而孔子,恰又长期活跃在鲁国之地。周武王灭商,分封鲁国之时,“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史记·鲁周公世家》:“鲁有天子礼乐 ”。
《史记》: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这即为孔子之绝对权威奠定了根基,因为列国之史都被焚灭了。
孔老二周游列国是求官,结果没人尿他[笑着哭]
孔子真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