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应该会得到子女的感恩吧?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美好。
父母再怎么努力,子女的心未必会因此而温暖,甚至有时还会感到冷漠。
对孩子付出了所有,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心怀感恩。所谓“天下父母心”,有时候再无私的爱,也未必能换来同等的回报。
子女一旦习惯了这些付出,就很容易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再感动也没用。
01 过度保护和宠爱,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
父母把子女捧在手心,事事都替他们安排好,生怕他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而不是出于爱。
特别是那种动不动就全包的父母,子女根本意识不到父母的辛苦。
你一味的宠溺,他们只会越来越理直气壮,越来越不懂感恩。你为他做得越多,他反而觉得越正常,甚至会觉得你欠他的。
久而久之,他对你的付出不再心存感激,而是觉得这就是你应该的。
过度保护和宠爱,不仅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让他们学不会感恩。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可是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哪里懂得这个道理?等到他们需要回报时,反而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
02 父母过分介入子女的生活,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有些父母,出于好心,总想替子女做主,什么事都要插一脚。特别是那些关乎人生大事的问题,更是少不了父母的干预。
然而,子女长大了,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他们未必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况且,子女有自己的生活,父母的干预越多,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即使父母说得再有道理,孩子也不一定听得进去,反而会觉得父母多管闲事,甚至觉得自己被束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总想着把孩子的一切都规划好,其实并不现实。
除非你真的能完全掌控孩子的未来,否则他们只会表面上顺从,心里却早已充满抵触情绪。
03 物质上的给予无法替代精神上的关爱
很多父母觉得,只要给孩子足够的钱,让他们吃好喝好,穿得体面,孩子就会知恩图报。
可惜的是,物质上的给予再多,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子女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陪伴和理解。
不要以为给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他们就会感恩戴德。
如果精神上缺乏关爱,孩子心里反而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觉得父母给的东西只是一种补偿,而不是爱。
物质上的给予只是一时的,无法替代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子女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负担。
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感恩之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感谢支持!
感什么恩?你的出生是它们追求子女梦的产物。付出代价不是应该的么?[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