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疫情更可怕?美智库预警:25年这场"人造衰退"让中国成最大赢家

远年评世界 2025-03-15 06:48:35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表示,为推行特朗普总统的经济政策,即便引发经济衰退也是"值得的";而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则谈及即将到来的"排毒期";特朗普本人也声称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

无论结果如何,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衰退——如果真的发生——代价高昂:痛苦从来不会平均分配,从衰退的持续时间、深度到复苏的速度与广度,结果都难以预测。

GDP萎缩 一般而言,经济衰退指经济体总产出(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实质性下降。一个常用经验法则是:当GDP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即可认定经济陷入衰退。

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负责界定经济周期起止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会综合考察失业率、扣除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个人收入、消费者支出及工业生产等多项指标。

这些指标可能长期微幅恶化,也可能如新冠疫情时期般剧烈下滑——当时经济活动急速萎缩但迅速反弹,仅形成持续两个月的史上最短衰退。相比之下,2016年经济虽疲软却未被正式认定为衰退。

NBER从不实时宣布衰退,这需要人们通过观察失业率等指标自行研判。历史数据显示,失业率在一年内上升0.5个百分点往往预示衰退来临。

当前硬数据如失业率、GDP或消费者支出均未显示衰退迹象。讨论升温源于近期显示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滑的调查,以及人们对特朗普首个任期的记忆——当时远小于现行提议规模的关税政策(在减税措施后推出)曾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停滞。

衰退诱因 截至1月,美国衰退风险被认为较低。低失业率和薪资增长支撑着消费者支出,通胀逐步向美联储2%目标靠拢,且自9月以来美联储已累计降息1个百分点。联储官员视之为持续增长的稳定基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已成功实现从2021-2022年高通胀的"软着陆"。

这实属难得:有时央行的政策反而会引发衰退,最著名案例是19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抑制高通胀大幅加息导致经济陷入痛苦衰退。

此次市场情绪波动、股市财富缩水及对经济活动即将下滑的担忧,源于特朗普试图通过对主要贸易伙伴大幅加征关税重构全球贸易体系。

这类冲击是经济下行的另一诱因。新冠疫情如此,2000年代初科技股崩盘叠加9·11恐袭的复合冲击亦然。

代价承担者 衰退伴随多重代价:企业利润缩水,股价下跌通过抑制投资者消费进一步放大冲击;收入下降,更多人符合经济刺激政策的领取资格,导致政府赤字攀升(即自动稳定器效应)。

疫情封锁后经济能快速反弹,得益于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的大规模财政支持。但巨额赤字遗留问题可能制约政府应对新一轮衰退的能力。

最显著的衰退特征通常是失业率上升,这使得经济低迷的主要代价由失业群体承担。在美国,失业冲击往往不成比例地落在黑人和拉美裔身上,但每次衰退各有特点。

例如2007-2009年大衰退因金融危机引发,其深度与长度在各类衰退中尤为棘手,因男性主导的建筑、制造和金融业岗位大量流失,被称为"男性衰退"。相比之下,疫情初期冲击集中在服务业,女性和拉美裔首当其冲。

衰退的"益处" 若说积极面,衰退能抑制通胀。近期关于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伴随通胀上升)的讨论渐起,主因针对加墨中等国的关税可能推高物价。

但若衰退足够严重,需求疲软终将压低通胀,甚至引发通缩——这正是特朗普承诺在其任内实现的情形。事实上,非衰退时期整体物价水平下降实属罕见。

美联储也可能通过降息缓冲衰退冲击,促使市场重新调整增长与需求预期。借款成本下降对潜在购房者尤为利好——更低的抵押贷款利率(特朗普政府或乐见此景)能提振房市,助力经济复苏。

0 阅读:0

远年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