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正在给自己的孩子洗头,我孩子的时候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给我洗头,说实话,脑袋被甩来甩去的,很不舒服,但是妈妈的爱总是霸道的,只能让她甩来甩去的洗,哈哈!
第二张:70年代早期,北京这是一位外国摄影师在北京的一个景点抓拍到的一幕,孩子头上的发箍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产品,就是一根简单的塑料,头上的粉红色花是妈妈后加上去的,要出来见世面,肯定要打扮得美美的。
第三张:70年代中期,北京脚上的凉鞋真是一下就让我想起了童年,这种塑料凉鞋伴随了我的成长,孩子身上的书包也是那个年代常见的产物,到了90年代后,才逐渐开始看到各种花样的书包。
第四张:70年代中晚期,地点不详年轻的男女正在快乐地攀谈着,桌子上的收音机是那个时代主要的娱乐和信息来源,电视机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很多地方还处于一个村围观一台电视机的情况,贫穷落后哇。
第五张:70年代中期,地点不详青年端正地站在一个景区门口留影,却不知这是哪里??感觉景区人好少,放到现在就是人山人海了!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因公出差时在很多地方也有留影,都是这么端正地站着,中规中矩。
第六张:70年代中期,地点不详年轻女子在一个工业区附近的留影,看穿着打扮应当是北方,从她背后的大烟囱建筑,看起来很像我们附近的水泥厂或冶炼厂,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第七张:1972年,上海一个在华旅行的外国游客抓拍到了这一幕,正在列队前进的小学生,注意看第一排穿白色衣服的小学生,他们手上拿的东西是什么?你知道么?
他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单选
iPad
Switch
任天堂
算盘
Steam Deck
137 人参与 还有 5 天 23 小时结束
第八张:1978年12月5日,北京大字报,是那个年代非常独特的产物,是当时的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我对大字报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上面的信息好像多是批判性的,有没有过来人可以告诉我一下。
第九张:70年代中期,地点不详一个军人家庭在景区的留影,看样子应该是在北京,女士的形象和我妈妈年轻时候一样,拍照的时候中规中矩,你们家有这样的合影吗?
第十张:70年代晚期,吉林省珲春市这里应当是中学的课堂了,学生们已经没有戴红领巾了,这样的课桌椅跟我中学时一模一样,简陋得很,还有很多刻画和文字,都是前辈们留下的,我也刻了好多上去。
第十一张:70年代晚期,地点不详学生们正在排排坐齐,这是他们的毕业留影,照片中有两个小学生没有佩戴红领巾,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成为少先队员,因为我读书的时候,能不能佩戴红领巾还要老师选得上,不过到了6年级应该所有人都佩戴上了。
第十二张:70年代早期,杭州老外对照片的描述很有意思:杭州学校的年轻杂技演员。看来对我们的国情很不了解啊,小时候一旦参加什么节目和重要的节日,我们的脸上就会被画成这样,哪里是什么杂技?
第十三张:70年代晚期,上海市旧城区女子端坐在一个台阶上,这是旁人抓拍到的一幕,看她的样子,她应当也是正在等待别人给她拍照留影,笑得好灿烂。
第十四张:70年代晚期,天津来自外国的摄影师对于这些中国的老人为什么大清早就起来做这些缓慢的伸展运动,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抓拍到了这张照片,后来他才得知,这种东西叫太极。
第十五张:70年代晚期,北京这是一名当时正在北京服役的士兵,训练结束后的假期,约上战友一起来到景区门口拍照留念,有没有人能认识这是哪个地方啊?
第十六张:1973年,北京这张照片是来华旅行的约翰·布尔默拍下的,照片中的大娘看着他的镜头充满了好奇,其实拍摄者也对面前的大娘觉得好奇,为什么她的脚这么奇特这么小?
第十七张:70年代中期,上海清晨的掠影,上班的尖峰时刻,自行车是绝大部分人的代步工具,而照片中的双车厢大巴,直到90年代我们这个地方还在使用,难忘的记忆。
第十八张:1979年1月,西安尼克·惠勒在西安的街头抓拍到的一幕,有本地小伙伴认识这是哪里的么?照片中有两个女子穿着大红色的衣服,跟周围朴素的人们比起来,就显得那么的光鲜亮丽。
第十九章:70年代晚期,北京席地而坐的人们,照片中的人真的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女子也没有那么在意外表,总体来说人们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第二十张:70年代中期,北京郊外一个来华旅行的外国游客在北京外围拍到的进京办事的群众,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好像叫车水马龙,专门讲述的就是不准马车进城后农民们的状况,很好看,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
70年代后期,人少又朴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