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接替朱元璋,当上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如何去处理这些拥兵自重的藩王,其中燕王朱棣更是一块极其难以啃下的骨头。
对于燕王朱棣的潜在威胁,朱允炆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何在削藩的时候,不以擒贼先擒王为原则,先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给拿下之后,其他藩王就算有心造反,实力也会大打折扣!
当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并询问了身边的伴读黄子澄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当即应道:“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
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这意思也就是说,各个藩王手上的兵才勉强足以自保而已,如果朝廷真要发兵去征讨他们,必将没有一个藩王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抵挡得住了。汉朝时期,诸侯国的实力一点都不比现在小,但照旧被平定。大汉做得到的事情,我大明就做不到吗?
黄子澄的话无疑给了朱允炆一记强力的定心丸,让其最终下定决定进行削藩。但他进行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居然不是对准最强大的燕王朱棣,而是先对周王下手。
朱允炆之所以这么做也是黄子澄所给出的意见,他认为周、齐、湘、代、岷这几个藩王早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去削他们也有个说法。
而其中周王同燕王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两人是一个母亲生的,如果提前拿掉了周王,就如同断掉了燕王朱棣的手足。
在这样的逻辑下,朱允炆照做了,将周王废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湘王、齐王、代王、岷王也相继伏法。而在这一段时期里,朱棣都在为造反做足各种准备。
如果朱允炆在朱棣还没准备好之前,就直接第一个将其拿掉,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靖难之役了呢?
对此笔者个人认为即便朱允炆第一个对朱棣动手,也照样会发生靖难之役。因为朱棣的野心在很早的时候就显露了,以他的性格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即便没有准备好,也会强行打一番的!
而这个时候,与其同母生的周王肯定是会站朱棣这边的,而其他的藩王也不小的概率会选择同其一起反抗,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些藩王也是懂的!
到时候面对的局面可就不止是燕王朱棣这一支军队,几个拥兵自重的塞王也会联合在一起,先把你朱允炆干掉后,在去内讧一番,谁最终获胜,谁就是下一任的皇帝。
综上所述,如果朱允炆在削藩的时候,先对朱棣下手,结果恐怕自己只会死得更快!
朱允文太仁慈了杀掉朱棣就没那么多事情了
刚开始时最强的是宁王朱权,朱棣起兵时只有800兵,而此时宁王可是有带甲八万,革车万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