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7岁的杜聿明因为肾衰竭在北京去世,在临终前段时间,他心中有一个疑惑一直没能得到确切的答案,他追问此兵团司令:你到底是不是卧底?那么杜聿明追问的人是谁呢?又是因为何事呢?
众所周知,杜聿明是老蒋的心腹爱将,其军事能力突出,颇受蒋介石的信任。在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已经展现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时又因为他是黄埔一期毕业,对蒋介石很忠诚,因此自然受到老蒋的爱戴。
抗日战争结束后,杜聿明被老蒋委以重任,相继被派往各大战场充当救火员的角色,成为我军指挥员在战场上一个难缠的对手。
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有两场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杜聿明本人都是主要负责人。
蒋介石能把如此重要的战事交给杜聿明来指挥,足见对其能力的认可与信任。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蒋军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与杜聿明的指挥关系不大,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蒋军军队内部分歧严重,且我军战力更强,同时在情报工作方面,我军明显优于蒋军。
既然说到了情报工作,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了,此人就是郭汝瑰。郭汝瑰是我军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红色情报人员,他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杜聿明早年一直怀疑他的身份,与郭汝瑰的关系也很差,双方经常发生争执,只不过杜聿明没有证据证明郭汝瑰的红色情报人员,因此那他没办法。
其实早在1948年,杜聿明就开始怀疑郭汝瑰的身份了,当时的郭汝瑰担任的职位是南京国防部作战厅三厅厅长,这个职位很重要,能接触到大量的作战机密,郭汝瑰的身份遭到怀疑,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可偏偏郭汝瑰受到蒋介石的信任,他虽然没有多少指挥军队的经验,但凭借着战术理论,其职位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不仅是中将军衔,而且还在国军的中枢系统中担任要职,这点让杜聿明和其他将领很是眼红。
其实光凭借这些因此,杜聿明应该还不会怀疑到郭汝瑰身上,因为在国军内部,有关系没有真才实学之人担当要职的情况非常多,这已经是见多不怪了。可随着杜聿明后来对郭汝瑰的了解,让他的疑心更重了。
首先,郭汝瑰与杜聿明在作战思路方面存在极大的矛盾,杜聿明提出的观点总是遭到郭汝瑰的反对,杜聿明认为这是郭汝瑰有意为之,两人曾经在公开场合下,爆发过数次的激烈冲突,只不过当时的郭汝瑰也是老蒋的红人,杜聿明拿他没办法。
其次,这也是杜聿明判断郭汝瑰身份的主要依据,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杜聿明来到了郭汝瑰的家中,发现身居要职,月薪不低的郭汝瑰家中似乎过于清贫了一些,家中没有豪华的摆件不说,就连客厅上的沙发,都打着补丁,家中显得十分冷清。
郭汝瑰家中的这种风格与当时国军其他高级将领家中显得格格不入,在当时腐败盛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圈内部,郭汝瑰显然过于清贫了。
与我军打过不少交道的杜聿明,对我军高级领导人有着一定的了解,再结合郭汝瑰本人的生活作风,有着敏锐嗅觉的杜聿明基本上认定郭汝瑰就是“红色特工”。
事实上,杜聿明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郭汝瑰就是红色特工人员,他潜伏在国民党的内部,为解放军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在1948年爆发的淮海战役,郭汝瑰因为职务之便 ,向解放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有助于解放军指挥员根据情报和战场形势,制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占据了淮海战役的主动权。
淮海战役结束后,郭汝瑰的身份并没有被暴露,在西南战役时期,郭汝瑰担任国民党23兵团司令员,在关键时刻,他组织了骨干72军宣布起义,破坏了老蒋蓄谋已久的西南防线,为战争的胜利做了很大贡献。
解放战争胜利后,出于保密工作的需求,郭汝瑰的真实身份一直没有被公开,对外的身份一直是起义的国军兵团司令。
杜聿明因为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在功德林进行了十年的改造,在改造期间,他也一直觉得淮海战役期间自己内部有内鬼,尤其对郭汝瑰的身份一直存疑,认为他并非起义将领。
1981年杜聿明在弥留之际,郭汝瑰正好是他的同事,为了在临终前解除心中的疑惑,他再次问郭汝瑰”当年你是不是卧底?“郭汝瑰也很想告诉杜聿明,毕竟这是她多年心中未解的疑惑,让他带着疑惑离世也不太好。
可当时出于保密工作的需求,郭汝瑰当年的红色谍报员的身份直到1981年还未对外公开,因此郭汝瑰自己也不能违法规定。在回答杜聿明的时候,郭汝瑰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闪烁其词,没有直接承认。
结语
郭汝瑰虽然没有向杜聿明承认自己的红色谍报人员,但是从郭汝瑰的表现来看,杜聿明应该心中有数了。其实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像郭汝瑰这样潜伏在敌人的心脏,为解放事业默默付出的人还有许多,他们是无名的英雄,其作用不亚于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