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脚要忙:走过山川大河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1、山水可以开阔眼界。
李白年少壮游,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开阔的眼界,让他的生命不止于官场的蝇营狗苟。
他敢仰天大笑出门去,也敢天子呼来不上船。
走过山川大河的生命,自有一份豁达与洒脱。2、山水可以厚重生命。
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他是史官的儿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他亲自去看过大禹的九江,也亲自去看过孔子的学堂。
那些历史的干瘪的文字,在他的触觉里、视觉中重新复活。
历史从没有变得如此鲜活,鲜活得不容更正,不容屈服。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有了这份厚重,有了这份责任,于是,便有了《史记》的绝唱。
3、山水可以陶冶性情。中国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总有失意的时刻,每个在官场退下来的读书人,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苦闷的普通人。都需要一些慰藉和超脱。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柳宗元有小石潭记,苏东坡有大江东去。山水,是最好的寄托。人在山水之中,忘却蝇营狗苟,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心灵的安宁。
手要忙:踏实做事
1、知行合一二流的智慧来自头脑,一流的智慧来自行动。现实和理论存在着巨大的沟壑。道理再清晰,再简单,如果不去做,也无法真正了解。老话说:铁匠没样,边打边像。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只有在不断行动中,才能不断校准“知识”。一个人才能真正“懂得”道理。2、勤能补拙
曾国藩说:人生两大病,懒与傲。聪明人一般输在傲慢上,愚笨的人一般输在勤奋上。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后天的努力可以补足先天的不足。曾国藩背书慢,于是手不释卷。司马光背书慢,于是制作警枕。孔子尚有韦编三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3、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经历了错误,走回正轨的时候,心里才更通透,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认识到错误之后,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功夫,哪怕是走错了路,那也是收获。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什么也不敢做。
这样才真的一无所获。
善于观察,以貌取人,并非是肤浅,而是一种人和人交往的准确直觉。
耳要忙:虚心听取
斯坦纳定理讲:在哪里说得愈少,在那里听到的就愈多。
世上不缺乏能说会道的嘴巴,而是缺少善于倾听的耳朵。
1、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放下自己的傲气,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别人的每一个批评都是你前行的垫脚石。
孔子说,不提意见的朋友不是好朋友。不听取意见的人也很难走得远。
2、善于聆听朋友的心声
人生而孤独。
每个人都有一份孤独,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
一个合格的朋友,总是善于倾听别人的心声。
不必评价,不必安慰。
安安静静得听完,就是最大的支持。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善于聆听的人,
比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更值得信赖。
脑要忙:思考不能停
1、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头脑不停,才能日日常新。一旦停滞,人生也就失去了新的可能,失去了未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打破自己的认知壁垒,才能走得更远。
2、时刻反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省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好方式。曾国藩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啊中诚恳地剖析自己做事的得失,让自己得以改进修正。为了督促自己,他甚至把日记向亲朋好友传送,请求他们的监督与指正。在不断反省中,不断进步。
心中的这份闲,是生命的自由空间,正是它的存在,让生命闲适而不散漫,忙碌而不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