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赵阿姨怎么也没想到,人生的剧本会这样书写。
五年前,老伴的意外离世让她悲痛欲绝。
如今,她却在儿媳的撮合下,和亲家公组建了新的家庭。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年,赵阿姨的老伴在一次普通的买菜途中遭遇车祸,撒手人寰。
彼时,儿媳已怀孕七个月。
料理完后事,赵阿姨就被儿子儿媳接到了家中。
儿子儿媳担心她独自一人难以承受打击,况且儿媳临产在即,需要人照顾,于是赵阿姨便住下了。
新生命的到来冲淡了赵阿姨的悲伤。
她悉心照料儿媳和孙子,婆媳相处融洽,儿媳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因为有赵阿姨在家,她才能安心工作,也才有时间回娘家看望父亲。
赵阿姨的亲家公早年丧妻,独自一人将女儿抚养成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孙子出生后,亲家公经常来看望外孙,一来二去,便和赵阿姨熟络起来。
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外孙,却总有些笨手笨脚,事事都要征求赵阿姨的意见。
买东西、抱孩子、带孩子出去玩……他小心翼翼,生怕做得不好。
赵阿姨渐渐发现,亲家公是个勤快、善良、有爱心、尊重他人的好男人,和自己已故的老伴截然不同。
老伴生前大男子主义,从不做家务,还动不动就发脾气。
而亲家公的体贴和尊重让赵阿姨倍感温暖。
后来,孙子上幼儿园了。
幼儿园离家较远,儿子儿媳工作繁忙,接送成了难题。
赵阿姨自从老伴出事后,就对骑电动车有了心理阴影,出行不便。
这时,亲家公主动提出接送孩子,每天风雨无阻,像上班一样准时。
每天送完孩子后,亲家公有时会留下来陪孩子玩一会儿,但从来不在赵阿姨家吃饭。
赵阿姨和儿子儿媳商量后,决定邀请亲家公一起吃饭。
儿子认为亲家公是顾及赵阿姨的感受,怕她不自在。
赵阿姨便主动开口,亲家公这才高兴地答应了。
从那以后,亲家公每天都在赵阿姨家吃饭,还主动承担了家务。
他上交生活费,帮着刷锅洗碗,俨然成了这个家的一份子。
五年时间,就这样在平淡而温馨的日常中悄然流逝。
一天,儿媳突然问赵阿姨对父亲的印象。
赵阿姨毫不吝啬地夸赞了亲家公,在她眼里,亲家公比她去世的老伴强多了。
儿媳听后,便试探性地问赵阿姨是否愿意和父亲一起生活。
赵阿姨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儿媳的用意。
儿子也表示支持母亲的决定。
儿媳坦言,小时候她曾因为担心后妈对己不好而阻止父亲再婚,如今想来十分后悔,觉得愧对父亲多年的付出。
儿媳告诉赵阿姨,她已经私下征求过父亲的意见。
赵阿姨虽然心动,却担心再婚会被人议论,毕竟婆婆变继母,岳父变继父,这关系听着有些尴尬。
儿子儿媳却对这些流言蜚语毫不在意。
儿媳说:“我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管别人怎么说呢?
”儿子也劝慰母亲:“你生病了、有事了,那些嚼舌头的人会来管你吗?
”
儿子儿媳的话打消了赵阿姨最后的顾虑。
她和亲家公领证结婚,孩子们在酒店简单地办了几桌,算是庆贺。
亲朋好友非但没有笑话他们,反而纷纷送上祝福,称赞他们是亲上加亲。
如今,赵阿姨和亲家公共同照顾着孙子,一家五口生活得和睦幸福。
赵阿姨的经历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老年人究竟有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子女又该如何看待父母的黄昏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