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十点半,办公室只剩我的电脑屏幕亮着。微信突然弹出甲方消息:“环保主题海报明早交,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咬着奶茶吸管切到蚂蚁森林界面,手指机械地偷完第18个好友的能量球。抬头看见窗台上那盆蔫巴巴的绿萝——叶子黄得跟甲方要的“春日生机绿”色卡一模一样。
这场景荒诞得像行为艺术:
我们能给虚拟梭梭树设计成长曲线,却算不准出租屋绿萝的浇水频率;
在PS里调出256种绿色渐变,现实中连多肉都养不活第三盆;
朋友圈晒“合种证书”收获99+赞,窗台真植物枯死时只敢悄悄扔掉……
我策划了场剧本杀,让种树变成真人通关游戏去年植树节,朋友圈晒树苗的人集体失踪。我咬着奶茶吸管一拍大腿,拉着街坊搞了票行为艺术——《消失的植树节》,规则比甲方的需求更扎心:
闲鱼挂出“植树赎罪券”,1杯奶茶=种2棵虚拟树,销量最好的居然是杨枝甘露限定款;
垃圾分类凑满九宫格,解锁“环保达人”金色头像框,有人为拍齐照片硬生生攒了一周外卖盒;
半夜偷好友能量被当场抓获?触发隐藏剧情“社死反转”,系统自动生成道歉模板发到对方私信……
网友神评论:
@小王:“用加班积分兑植树额度,老板夸我最近工作积极——他哪知道我在攒功德。”
@莉莉:“带娃捡塑料瓶被嘲讽作秀,现在改教娃用奶茶杯种多肉,邻居追着问‘盆栽卖不卖’。”
@阿Ken:“在蚂蚁森林埋了前任生日,现在他每收一次能量,我都当是他在替我赎罪。”
@CC:“把垃圾桶P成蒂芙尼蓝发小红书,点赞破千——虚伪吗?但数据不会骗人。”
为什么我说“虚伪环保”才是这代人的生存智慧?那天蹲在肠粉店后厨,看着阿婆把“最后三天清仓”的招牌挂出第三年,我突然开窍:“生存需要包装,环保也需要人设。”
不锈钢吸管太像教导主任?改成“叛逆打工人限定款”,刻上《人民日报》金句“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骑行耗水耗电?设计“碳中和洗澡公式”:少洗1分钟=多骑3公里,数据同步到相亲App简介,瞬间收获5个“环保爱好者”标签;
蚂蚁森林卷不过同事?开发“负罪感置换系统”,熬夜加班1小时=植树0.5棵,项目上线当天就被甲方薅走200棵额度……
《人民日报》说:
“分秒时间的价值,正在于它们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每一个细部针脚。”
环保不该是苦大仇深的修行,把每个动作都变成可炫耀的社交资产,才是Z世代的行为艺术——就像肠粉店阿婆能把五毛钱成本差算成生存哲学,我们也能把羞耻感炼成硬通货。

肠粉店的红蓝绿塑料袋永远分装肉菜鱼,阿婆说:“颜色乱了,生意就黄了。”
环保也一样:“形式错了,热情就死了。”
当我看着剧本杀里一群95后为抢“植树券”斗智斗勇,突然想起《人民日报》那句话:
“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
哪怕这束光是从奶茶杯多肉盆栽的露珠里折射的,是从闲鱼交易记录的“带故事出售”标签里透出的,甚至是从剧本杀虚拟树影的像素点里漏下来的——
只要还在发亮,就比沉默的消亡多了份重量。
那我问你“如果环保是场游戏,你选哪条支线任务?
A.把前任名字刻在吸管上埋进蚂蚁森林
B.用奶茶杯种多肉发九宫格
C.在剧本杀里‘绑架’甲方去沙漠种树”
冷知识暴击2024年线上种树用户中,25-35岁占比61%——恰好与“被甲方虐到秃头”的设计师年龄高度重合。

一个在佛山拧螺丝的90后设计师♀️,白天跪舔甲方改稿,晚上猫在被窝码字。
不会教你“逆袭暴富”,只想带你发现:挤地铁、嗦奶茶、逛公园的日常里,藏着被忽略的生存智慧。
“设计教会我审美,生活教会我认命——但认命之后,照样能活出点不服气的漂亮。”
关注我
看一个社恐设计民工,如何把佛山的市井褶皱写成诗,把《人民日报》的大道理嚼成奶茶里的珍珠——Q弹,甜腻,带点扎心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