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张学良被释放,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三个名字

岁月悠然梦如织 2024-12-07 14:37:03

90年张学良被释放,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三个名字

世人皆知,张学良将军被软禁了整整半个世纪。1990年,当这位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重获自由时,无数记者争相采访。其中有一位记者问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您这一生最佩服谁?"

这位经历过大起大落,曾位居高位又蒙冤被囚的传奇人物,听到这个问题后竟毫不犹豫。只见他目光如炬,思绪翻涌,缓缓说出了三个令世人意想不到的名字。

这三个人,究竟是谁?他们又为何能让这位传奇人物如此敬佩?更令人好奇的是,在张学良的漫长人生中,这三个人又给他留下了怎样难忘的印记?

一、周恩来:化解危机显大义

说起西安事变中周恩来的斡旋之举,还要从1936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说起。

那时的西安,寒风凛冽。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一时间天下哗然。消息传到延安后,毛主席当即拍板:"派周恩来去西安!"

可要知道,那时候去西安谈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寒地冻不说,飞机还得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更何况还要在敌对势力之间周旋,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可周恩来却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12月17日,他带着共产党的诚意,只身飞赴西安。

到了西安后的周恩来可不是一般的忙。白天,他和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晚上,他又去见蒋介石,向他阐明共产党的立场。那些日子里,周恩来经常是披星戴月地奔波,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有一天晚上,周恩来又去看蒋介石。蒋介石正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见到周恩来就说:"你们共产党这是要我的命啊!"

周恩来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委员长,我们不是要您的命,是要救中国的命啊!"这句话,让蒋介石愣在了当场。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有人建议处决蒋介石,可周恩来却力排众议。他对张学良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抗日,不是内斗。要是蒋委员长出了什么事,国家只会更乱!"

张学良听了周恩来的话,陷入了深思。他想起自己的父亲张作霖,也是因为坚决抗日才被日本人害死的。如今国难当头,难道还要因为私人恩怨让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吗?

就这样,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蒋介石安全返回南京,张学良也主动请求到南京"请罪"。

临走前,周恩来对张学良说:"少帅,你这一步退得值!"张学良听了,笑着点点头。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事后,张学良常常感慨,要不是周恩来当时从民族大义出发,将个人恩怨放在一边,恐怕中国的历史要改写。他常说:"周总理不愧是外交家,更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的胸怀,他的智慧,让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1949年后,虽然张学良仍在台湾被软禁,但每当听到周恩来的消息,他总是格外关注。1976年周恩来去世,远在台湾的张学良得知消息后,在房间里默默伤心了很久。

这位在西安事变中展现大智大勇的周恩来,用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不仅化解了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危机,更在张学良心中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印记。

二、毛泽东:军事奇才得敬仰

说起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在张学良看来那可真是叹为观止。虽然他与毛主席未曾谋面,但对这位军事奇才的敬仰之情却与日俱增。

那是1934年,张学良正奉蒋介石之命,参与围剿红军。谁知这一场围剿,却让他亲眼见证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军事奇迹。

当时,红军被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岌岌可危。可就在这种危急关头,毛主席带领红军硬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突出了重围,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张学良后来说:"你们是不知道啊,当时我们可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连一只兔子都别想跑出去。可红军硬是在这种情况下突围成功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更让张学良佩服的是红军的四渡赤水。1935年初,红军被敌军围在贵州境内。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把追兵耍得团团转。

"你们想想,"张学良对记者说,"一支部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居然能四次渡过同一条河,而且每次都成功,这在军事史上简直闻所未闻!"

不仅如此,红军在长征途中还要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张学良说:"我是东北人,对雪山的艰险再清楚不过。可红军不但翻过了雪山,还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这种意志力实在是令人敬佩。"

有一次,张学良在追击红军时,缴获了一些红军战士的日记。他惊讶地发现,这些战士虽然饥寒交迫,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日记里写着:"今天又饿了一天,但想到能跟着毛主席打江山,这点苦算什么!"

这种精神让张学良深受触动。他说:"换作是我的部队,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早就哗变了。可红军不但没有溃散,反而越战越强,这就是毛主席的过人之处!"

1935年10月,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这支队伍从江西出发,历经千辛万苦,跨越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横渡了24条大河,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转移之一。

张学良说:"你就想想,一支队伍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走完这么长的路程,打赢200多场战斗,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更何况他们还保持着严明的纪律,这就更不容易了。"

正是这种种经历,让张学良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由衷敬佩。他说:"毛主席不但是个军事家,更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他能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带领军队创造奇迹,这种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三、张学良与三位伟人的特殊交集

说起张学良与这三位伟人的交集,倒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其中,最令人玩味的莫过于他与周恩来那段知己之交。

1936年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曾与周恩来有过一段私下的谈话。那天晚上,两人在西安的一间茶室里,周恩来为张学良沏了一壶龙井,说道:"少帅,咱们今天不谈公事,就说说心里话。"

那一晚,两人谈了很久。他们聊到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聊到了国家的命运,也聊到了各自的理想。周恩来听说张学良喜欢读书,便提起了鲁迅的文章。张学良也说起自己年轻时读过的《觉醒年代》,两人相见恨晚。

这场促膝长谈,为两人日后的交往埋下了友谊的种子。即便在张学良被软禁期间,周恩来也一直关心着他的境况。1949年后,周恩来多次通过各种渠道,试图为张学良争取自由。

而张学良与毛泽东的关系,则颇具传奇色彩。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张学良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却与日俱增。1935年,当张学良的部队在追剿红军时,他曾收到部下递来的一份情报,上面详细记载了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的经过。

看完这份情报,张学良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身边的参谋说:"这位毛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啊!"从那时起,张学良就开始收集有关毛泽东的各种资料,研究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

在台湾被软禁期间,张学良常常通过收音机收听大陆的新闻。每当听到毛泽东的讲话,他都会认真记录。他的一个老管家曾说,少帅的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毛泽东的言论。

最让张学良感动的是,1956年,当他在台湾遭受非议时,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他说:"张学良将军是爱国者,他为了民族大义,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这番话传到张学良耳中,让他倍感欣慰。

追随父亲张作霖的脚步,则是张学良一生的重要印记。1928年,当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害后,年仅27岁的张学良毅然接过东北军的大旗。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立誓要抵抗日本的侵略。

张学良常说:"我父亲生前最恨两样东西,一是日本人的欺压,二是军阀之间的混战。"正是这句话,让他在西安事变中,选择了促成国共合作的道路。

这三位伟人,一个是亲如师友的周恩来,一个是远程敬仰的毛泽东,还有一个是永远怀念的父亲张作霖。他们的影响,如同三条河流,在张学良的生命长河中交汇融合,最终塑造了这位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

四、父子情深话张作霖

要说张学良最敬佩的人当中,他的父亲张作霖可谓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位。在张学良的讲述中,这位"东北王"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枭雄,更是一位坚守民族气节的铮铮铁汉。

1901年,张作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马帮老板。那时的东北,已经笼罩在日本的阴影之下。一天,张作霖的马帮在路上遇到了几个日本浪人,这些人蛮横无理,要强行霸占他们的马匹。

张作霖二话不说,带着手下就跟这些日本浪人干了起来。虽然最后赢了这场架,但张作霖从此就被日本人盯上了。有人劝他息事宁人,可张作霖却说了一句让张学良永生难忘的话:"人活着,总得有点骨气!"

随着张作霖的势力越来越大,日本人对他的示好也越来越多。1920年,日本人派来使者,说要送他一批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张作霖却当着使者的面把礼单撕得粉碎,说道:"我张作霖的枪再烂,也不用日本人的!"

这种硬气的作风,在张学良幼年时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参加一个晚宴,席间有个日本商人想灌醉张作霖。张作霖看出了对方的心思,当场就把酒杯摔在地上,拂袖而去。

最让张学良难忘的是那个"手黑"的故事。那是1927年的一个冬天,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请张作霖题字。张作霖提笔写了个"虎"字,落款时不小心把"墨"字写成了"黑"字。

日本人见状立即嘲笑说:"张大帅,您这'手黑'可不太好啊!"谁知张作霖立刻反唇相讥:"对付你们这些心怀叵测的人,我不黑点怎么行?"这番话说得日本人哑口无言。

张作霖的这种硬骨头脾气,最终也成了他的致命伤。1928年6月4日,在日本特务的精心策划下,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皇姑屯被炸成了碎片。临终前,他对心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汉卿(张学良的表字),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父亲的这番遗言,成了张学良一生的座右铭。在后来的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关头,每当他面临艰难抉择时,总会想起父亲的这句话。

张作霖虽然出身寒微,但他特别重视教育。张学良五岁时就开始跟着私塾先生读书,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要学习英文和日语。张作霖常说:"要想不受人欺负,就得有真本事!"

正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张学良才能在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他不仅精通中英日三种语言,还深谙军事谋略。这些本领,在他后来领导东北军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张学良年过九旬重获自由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父亲,他总是说:"我父亲虽然是个军阀,但他是个有民族气节的军阀。他教会我的,不仅是怎么打仗,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人!"

五、张学良的人生感悟

说起张学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跌宕起伏。1928年,年仅27岁的他就不得不接过父亲的重担,扛起了东北军的大旗。那时的东北军,可是拥有数十万兵力的庞大军团啊!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做出的第一个重大抉择。当时,很多老臣都反对这个决定,认为东北军应该保持独立。可张学良却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在搞军阀割据,这不是给日本人可乘之机吗?"

就这样,张学良毅然决然地挂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统一了全国战线。这个决定,不仅让他赢得了"爱国将军"的美誉,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可是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张学良奉命采取不抵抗政策,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每当提起这段往事,他总是说:"那时要是能像父亲一样硬气就好了。"

但历史给了张学良一个补过的机会。1936年的西安事变,就是他和杨虎城将军共同策划的一场"逼宫"。事变的目的很简单:逼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他主动飞往南京"请罪",还对蒋介石说:"只要能实现国共合作,达到抗日的目的,我张学良做什么都行!"

就这样,张学良开启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从风华正茂的少帅,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在软禁中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岁月。

在这漫长的软禁岁月里,张学良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读书上。他不仅精读了《论语》《孟子》等中国古籍,还研读了大量的外文书籍。他说:"人活着,不能光是过日子,得想想为什么活着。"

1990年,当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时,他已经是个90岁的老人了。记者问他:"您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吗?"张学良的回答掷地有声:"为了民族大义,就算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做!"

回顾这漫长的一生,张学良说得最多的就是"值得"二字。他说东北易帜值得,说西安事变值得,说半个世纪的软禁也值得。因为这些选择,都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个更大的信念: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在晚年,张学良经常回忆起那些影响他一生的人:父亲张作霖教会他民族大义,周恩来让他明白了政治智慧,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则让他钦佩不已。这三个人,就像三座灯塔,照亮了他人生的航程。

1993年,已经93岁高龄的张学良在夏威夷接受采访时说:"人这一生啊,不在乎活得长短,而在乎活得有没有意义。我这一生,虽然坎坷,但无怨无悔。"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