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疆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又一次火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它有多美、有多热闹,而是因为——一包话梅,卖出了近万元的高价!
一位游客在大巴扎购买干果,结账时被告知价格高达9800元。事情曝光后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质疑:这到底是“高端定制”还是明目张胆的宰客?而商家与调解人员的回应,又让事件持续发酵……

4月初,正值新疆旅游热季,来自内地的一位女游客兴冲冲地走进了乌鲁木齐大巴扎的一家干果店。看着琳琅满目的胎菊、黑枸杞、话梅,香气扑鼻,价格也“实惠”得让人心动——胎菊只要6元一份,黑枸杞折后价更是仅3元!

商家一边介绍产品的好处,一边热情推荐:“你看这胎菊,清火养颜,我们这边姑娘都喝这个。”甚至还主动打了个五折,说是优惠给外地来的游客,满脸都是“热情好客”。
这位游客听得心花怒放,想着“原来网上说的新疆物美价廉不是骗人的”,便大手一挥,选了一整箱的干果和茶材。
可当商品打包完毕,店主报出价格时,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一共9800元。”
游客当场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980?还是9800?再三确认后才明白——不是加了零,是原本就这么贵!

面对质疑,商家很淡定:“我们的干果都是论克卖的。”也就是说,3元一克的胎菊,1000克(两斤)就是3000元——这还是打完五折之后的“良心价”。
游客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从一开始就被“文字游戏”给绕进去了。她以为价格是“3元一斤”,谁曾想是“3元一克”,价格直接翻了500倍!

如果说买个金项链按克卖还能理解,那话梅、枸杞也要论克来计价,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更离谱的是,明明几袋干果,体积不大,重量也有限,竟然能凑出近万元的价格。
而此时,游客也没结账,提出“我不要了行不行”。结果商家态度一变,直接拒绝退货:“包装都打好了,不能退。”
调解人员来了,但他们的“公正”却让网友看不下去眼看矛盾无法调和,商家把大巴扎的市场调解人员叫来了。游客本以为终于能找个“说理的人”,可没想到——调解员的发言让人彻底无语:
“商家没有强买强卖,价格是公开的,顾客自己买的时候也没表示异议,所以不能退。”

更有意思的是,调解人员甚至拿出某电商平台的规定举例,说:“网店都不是七天无理由退货,实体店更没这个义务。”
这下,网友炸锅了:哪怕是在机场免税店买贵了,还能申请退款呢,你们这是合理的定价还是看人下菜?
有网友评论:“你这是调解人员,还是护商代表?”还有人直接指出:“调解调到顾客要被调走,冤得发青。”
支付还是不支付?消费者的两难选择面对“不退货”的强硬立场,游客一边担心耽误时间耽误行程,一边也不想为了这点事大闹一场。最后她妥协了,只留下了价值上千元的干果,至于那堆价格离谱的胎菊和黑枸杞,坚决不买。
调解无果,游客只好报警,并拍视频记录下了整个过程。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开,一时之间,关于“干果刺客”“大巴扎坑人”的热搜话题不断升温。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愤怒:“这根本不是做生意,是圈套!”“按克卖?那是不是吃颗瓜子也得花50块?”甚至有网友玩梗:“新疆的大巴扎,买前不问价,离开掉眼泪。”
舆论发酵后,商家终于退钱,当事人发声回应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这位女游客再度发声,表示自己已经拿回了那9800元的付款。而涉事商家也悄悄将店铺关闭,门脸换人,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更重要的是,游客特别说明:“我遇到的只是个别商家,这不能代表新疆所有的商人。”
她这话也算给新疆其他诚实经营的商户留了些体面。毕竟,一个人的宰客,毁的是整个市场的名声。

其实,旅游买特产本是件开心事,不管是吃的、喝的,还是手工艺品,哪怕贵点,只要合理透明,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可一旦被套路,那滋味就变了。
干果论克卖也好,打折诱导也罢,关键不是价格,而是信息的不对等。如果商家一开始就明确写着“胎菊3元/克”,这事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更让人无奈的是,消费者明明是弱势一方,却在“调解”中被责备,在“维权”中被为难。那句“价格公开、顾客自愿”,说得轻巧,但现实中多少游客是抱着信任走进的?
如今商家退了钱,事件好像“圆满收场”。可我们希望的,真的只是一个道歉,一笔退款吗?
当然不是。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真正透明、公正、不坑人的消费环境。是再也不用担心旅游途中踩雷的安心,是在任何地方消费都能心里有底的公平。
大巴扎火了,可别是“火”在了宰客的名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