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1969年3月,珍宝岛硝烟弥漫,中苏两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武装冲突。
与此同时,昔日与我国互相扶持的朝鲜,出人意料地陈兵鸭绿江畔,与苏联遥相呼应。
中朝关系为何会在一夜之间骤变?
面对四面楚歌的严峻局面,毛主席又将如何破局?
中苏冲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紧随老大哥苏联的步伐,如同一只幼鸟依偎在雄鹰身边,学习腾飞之术。此时的中苏关系尚处在蜜月期。
然而,随着斯大林这位铁腕人物的逝世,中苏关系却悄悄地变幻了起来。
1956年,苏共二十大如期召开。
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当众批判斯大林,指责其疯狂的个人崇拜和独裁统治。
这席话如同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毛主席不认可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政策,中苏两兄弟之间的分歧开始显露。
1960年,苏联将大批在华专家抽调回国,中苏关系正式破裂。
就像两块被磁极相斥的金属,双方在国际共产主义的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敌意如火烧般蔓延,渐渐席卷至边境地区。
60年代末,两国的边境线上摩擦不断。几乎每天两国的巡逻兵在边境线上狭路相逢,眼神里都是杀气腾腾,他们仅仅隔着一张铁丝网就不断发生争执,硝烟弥漫。
位于边界海域中的珍宝岛是中苏两国争论的焦点。
这一岛屿面积仅为0.7平方公里,但始终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
自古以来,珍宝岛就是中国渔民出海打渔的地点。
他们划着渔船来到这里,盖起小屋,播种蔬菜,撒网捕鱼,给这座小岛添了烟火气。
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张盖岛”和“翁岛”。
1967年,苏联边防军开始越过边界,肆无忌惮地闯入中国珍宝岛,企图侵占属于我们的领地。
中国边防部队以大局为重,一次次克制着将苏军赶出去。
可苏军狼子野心不改,不仅肆无忌惮地驱赶、抓捕中国渔民,还屡次制造流血事件,打伤打死我军战士多人。
1969年3月15日,苏军黑压压地六十多人,从北方的边境线冲入珍宝岛。
他们端着枪对着中国巡逻队员一阵猛烈射击。
六名巡逻队员应声倒下,身中数弹,性命垂危。我军巡逻队迅速反击,与敌方展开激烈的枪战,硝烟弥漫,子弹横飞。
虽然苏军人多势众,但我们的战士顽强抵抗,还是将入侵的苏军击退。
同年3月17日,苏军不死心,再次企图偷袭。
这回他们调集了七十余名步兵摸上了岛,在岛上埋设地雷,企图阻挡中国边防部队登岛。
但中国边防部队利用夜视仪,精准捕捉到了苏军的行动。
高层指挥一声令下,炮火轰鸣,苏军来不及撤退,被炸得仓皇逃窜。
我军在边境缴获了苏军的坦克残骸,印证了苏联侵犯中国领土的企图。
而当时,在这个扑朔迷离的局面中,朝鲜的态度尤为引人关注。
边境屯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苏朝三个信奉马列主义的国家感情深厚,亲如手足。他们并肩前行,共同谱写社会主义乐章。
可昔日亲密无间的兄弟也会兵戎相见。
中苏关系60年代破裂,朝鲜陷入艰难的选边站队抉择之中。
尽管我国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竭尽所能地帮助朝鲜,但“永远的朋友”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战争的影响,国力尚且薄弱,对于朝鲜的关照难免力有不逮。
相比之下,苏联的援手更为丰厚。
1964年,勃列日涅夫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登上了苏联权力宝座。
巩固了内部政权后,他的目光投向了远东。
1965年,苏联召开二十三大,我国第一次缺席了这位老大哥的会议。
而朝鲜方面却以高规格代表团参会。
彼时朝鲜半岛局势波涛汹涌,勃列日涅夫看准时机开始施展离间之计,他暗中拉拢朝鲜对抗我国。
就在这次大会上,勃列日涅夫当着朝鲜代表的面郑重许诺:不久的将来,苏联将出手相助解决朝鲜半岛的棘手问题。
苏联将帮助朝鲜一举将美军轰出半岛,给金日成和他的党羽一条登天梯。
统一半岛的梦想仿佛就在眼前,如此大的诱惑像一根致命又上瘾的毒针,深深地扎进了朝鲜人的灵魂,冲昏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根本无法抗拒。
不仅如此,苏联还慷慨解囊,承诺投资建设朝鲜的工厂、铁路和港口,还承诺提供大笔低息贷款。
六年间,苏联向朝鲜输血了上百亿美元。既输出技术,又派遣专家,倾尽全力帮助朝鲜打造经济巨人。
为了报答苏联,朝鲜毅然站到了中国对立面。他们也开始装腔拿调批评中国偏离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大道。
他们还鼎力支持苏联联合越南在东南亚的行动。
他们所谋求的,正是为苏联打开远东的缺口,让不冻港成为苏联的囊中之物,进而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
当局势走到这一步,结局已呼之欲出:朝鲜彻底依附苏联,中朝两国走向分裂只剩下临门一脚。
1969年,珍宝岛战役的枪声打响,在这次争端中吃尽苦头的勃列日涅夫怒不可遏。
他暗中下令朝鲜方面在鸭绿江畔屯兵,与虎视眈眈的苏军形成犄角之势,随时对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发动致命一击。
巧招制敌1969年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刚上任没多久,就多次公开表示要改善中美关系,与中国建交。
随着中美关系的升温,勃列日涅夫彻底坐不住了。他剑走偏锋想彻底铲除中国这个眼中钉。
为了达成这一险恶的目的,苏联调集了驻扎在远东地区的致命武器——中程弹道导弹。
他们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举刺穿华夏的心脏。
可这个计划的实施规模过于巨大,还没来得及实施,苏联方面又在珍宝岛战役中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
苏联人明白,中国一旦强大就会对苏联的西伯利亚领土构成威胁。
于是他们命令朝鲜屯兵鸭绿江畔,企图双管齐下,夹击中国。
抱紧苏联大腿的朝鲜一边发动舆论攻势,淡化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一边集结重兵,在中朝边境摆出一副枕戈待旦的姿态。
面对朝鲜大军剑拔弩张地逼近,毛主席却稳坐泰山。他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将兵戎相见的阴云轻巧化解。
主席妙计的第一步,便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对策。朝鲜出兵不过是迫于苏联的压力,他自愿与否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昔日横扫千军的苏军,竟在中方面前折戟沉沙。这样的对手,朝鲜又岂能不畏惧?
毛主席洞察到敌人弱点后,他下令大力宣扬珍宝岛战役的赫赫战功,营造我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让朝鲜陷入恐惧之中。
与此同时,大量增兵东北,让一支支部队如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指敌人的咽喉。
这一妙计简直立竿见影。当朝鲜收到中国增兵的消息时就隐隐生出退意,他们仿佛看到了中国那头苏醒的雄狮,正在龇牙咧嘴地逼近自己的边界。
乘胜追击,毛主席使出了第二记妙招——外交攻势。
1969年4月15日,朝鲜人民军将一架美军电子侦察机被击落于海域之上,机上31名美军将士牺牲。
美国举国上下为之震怒,美国政府派出一支舰队浩浩荡荡驶入日本海,挥剑直指朝鲜。战火一触即发,大有扑面而来之势。
朝鲜半岛的命运悬于一线,朝鲜领导人自然心知肚明,一旦美朝重燃战火,他们的最大希望依然寄托在中国身上。
虽然朝鲜站队了苏联,但朝鲜并未撕破与中国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如果他们对苏联听之任之,那朝鲜将失去背后的有力依靠。孰轻孰重,局面一下明晰。
1970年6月24日,周恩来总理乘坐专机抵达平壤机场,开始与朝鲜和谈,中朝关系再次恢复友好。
就这样,毛主席高屋建瓴地决策让中朝两国从矛盾分歧中走出,化干戈为玉帛。
一场潜在的危机悄然消弭,这正是毛主席如此深受人民爱戴的原因之一。
他用他的智慧为国家和民族开辟了一条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他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赞颂。
参考文献
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回忆中苏交恶起因:当时我们太天真[J]. 党员生活(湖北),2018(29):36-37.
李广厚,刘璞元,姚素芳,等. 中苏交恶下的边境小城[J]. 文史参考,2011, (12):78-81.
佚名. 珍宝岛之战后苏军袭击新疆驻军[J]. 晚报文萃,201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