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勤奋,最后拖垮了孩子

吹吹晚风吗 2024-06-28 22:30:17

看到一位父亲的朋友圈,心里五味杂陈。

凌晨6点左右,其他孩子还在睡觉,父亲催促儿子早点起床,儿子太困了,让父亲让他再睡一会儿。

结果,父亲不为所动。

我真的很难过。很明显,这个孩子昨晚熬夜学习到深夜10点!

事实上,我认识这个男孩,和我儿子在同一个班,显然只有三年级,但学习了四年级的课程。

其他孩子双减后,负担轻了,玩的时间也多了,但除了学校作业,他还有父亲准备的试卷和练习册。

两天前,当他在楼下看到一个小男孩时,他低下头,脸上没有微笑,整个人都没有精力充沛。他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父母摧毁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强迫他一直学习就足够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所以他们疯狂地挤出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

但事实上,这种过度消耗身体、透支能量的努力,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低效勤奋,最终拖垮孩子。

1.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听过一句话:“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

很多家长把这句话作为标准,推着孩子不断前进。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纪录片《学习背叛》中,有一个叫叶媛的女孩,把勤奋做到了极致。

她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甚至凌晨2点睡觉,都很奢侈。

她的日常计划充满了密集的目标,甚至限制了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以争分夺秒。

一本教科书,她要抄几遍,直到背下来。长时间握笔,让叶媛的手变形,僵硬无力,她就找橡皮筋绑在手上写。

她为学习付出了100%的努力,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高中第一次大考中,她在395名学生中排名315位。

最后,她无助地叹了口气:“努力学习和学习的结果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是的,低效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但让自己陷入无限的能量消耗。

事实上,好的成绩从来都不是学习时间的堆砌。

《大脑规则》一书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许多家庭所相信的“勤奋鸡娃”大法,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毒害孩子的大脑,使他的成绩更差。

由于负责学习、分析、抽象和计算的左脑容易疲劳,过度使用会导致效率低下。只有交替使用左脑和右脑,转换活动才能休息大脑的各个区域,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是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有无法停止的学习和摆脱的压力,那么它不仅消耗了孩子大脑的能量,而且消耗了生命的活力。

在少年发声栏目中,13岁的女孩小李从小就是学霸,该学就学,该玩就玩,很少参加课外补习班。

初二的时候,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不够努力,焦虑地开始熬夜学习。除了每天在学校做作业,她还给自己做了很多作业,很少睡4个小时以上。

每天,她要么写作业,要么刷题,要么补课。

然而,一天的疲劳战并不有效。如果她白天学得不好,她就越想在晚上弥补,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她的成绩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

最后,她不堪重负,终于“崩溃”了。

她一整天都很困,想学习,但她再也学不到了。她一提到笔就会呕吐。甚至,她经常幻想自己死了会有多好。

后来,由于焦虑和抑郁,她不得不在家休学。

李玫瑾教授早就警告家长:不要让孩子整天呆在家里学习,否则他的大脑会非常兴奋,他的小脑不会受到刺激,他的大脑神经也不会完全兴奋,所以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弦拉得太紧肯定会断,教育用力过猛肯定会得不偿失。

把孩子囚禁在一张四英尺见方的桌子上,他的世界也被缩小到了一英寸之间。没有俯瞰的空间、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机会。不管他的成绩有多好,他的心都是荒芜的。

2.优秀的孩子赢得了“时间管理”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

有的孩子在书桌前忙碌碌,争分夺秒,却刷题无数,成绩止步;

而且很多学霸,不补课,不熬夜,学习成绩还稳定,这是怎么回事?

北京大学毕业生刘嘉森在河北省高考文科排名第二:

不是持久战,而是自我管理:通过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在衡水中学三年,他做了十几万道题,卷子堆了2米多高,从省里1000名开始,一路拼到省里第二名,但一天都没熬夜。

刘嘉森说,他坚持每天5:30起床,10:30前入睡,午休1小时。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是他第二天有效学习的保证。

此外,他一直坚持间歇性学习,每隔几十分钟就要休息。他说:“脑力和体力很难一直饱满,所以做事要注意间歇性。”

是的,孩子们不是解决问题的机器。不断学习,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而是低效地使勤奋。

劳逸结合,让大脑工作得更好,松紧有度,让孩子学习得更好。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保罗·凯利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将600名商学院学生分成三组,学习相同的知识。

前两组是连续学习方法,每次高密度学习1小时。

第三组采用“间歇式”学习方法,每小时休息10分钟。

结果显示,间歇性学习的学生比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内容多五分之一。

研究还发现,78%的持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知识是在学习的前半小时内获得的。从那以后,大脑失去了原来的活力,只记住了下半小时内内容的22%。

换句话说,连续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适当的休息会提高学习质量。

适当停下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下一次的学习续航。

学习是一场长跑,放松的孩子,可以铆足精力向前跑。

3.帮助孩子这样的计划,充实高效

著名教育家郑强说:中国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在起跑线上。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在路上继续加速。

是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跑得远,跑得长,父母应该为他们提供“加速”。我们不妨帮助我们的孩子制定这样的计划。

1、制定目标和时间表

详细的学习表,可以让孩子明确当天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避免孩子画一个恶棍,做数学,背诵单词,整晚忙碌,但没有高质量的家庭作业。

一位工作了20年的老师对作息表的制定提出了这些建议:

1、列出必须完成的活动,如写作业、改错题、阅读、阅读等。

2、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分配各种事项的基本顺序和学习时间。

3、完成每项任务,帮助孩子得到及时的反馈。

4、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孩子完成当天的计划,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在计划作息表时,家长只起辅助作用,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此外,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家长可以采用“番茄钟法”:

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半小时,集中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视为“番茄”钟。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调整每个番茄钟的长度。

番茄钟的设置可以帮助孩子们专注于“当下”,从而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学习。

然后通过给大脑时间喘气,让下一个番茄时间更有动力,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

2、增加体育锻炼

李玫瑾教授曾说:“操场上那些特别活跃的孩子,一般学习都很好。”

从小培养锻炼的习惯,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还能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精神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时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学习兴奋。

血清素能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

肾上腺素能提高注意力,更注重学习。

因此,家长不妨每天花半个小时陪孩子下楼锻炼,跳绳、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

只有运动型儿童才能在长期的学术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3、坚持爱好

根据苏州教育学术质量监测报告,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成绩会更好,最多相差60分。

许多学霸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

例如,山东理科冠军孟令浩从小就喜欢音乐和大提琴。即使在他忙碌的高中三年里,他也不能练习两三个小时的钢琴。练习结束后,他总是可以更加专注于学习。

他说:“练琴给我带来了额外的收获,原本紧张的高三生活也不那么焦虑。”

重庆理科状元谢欣颖,不管学习有多紧张,都要留出固定的时间弹钢琴。即使10分钟,一首歌结束了,她的整个心情也变得明亮起来。

唐楚月,湖北理科状元,从小就有丰富的兴趣爱好,练字、打球、画画、跑步、游泳。

高中的时候,她经常忙着打球,爬山。放松后,她觉得充满了动力。

假如说学习是一个耗电的过程,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充电。

厌倦了学习,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激发生命的活力,保持充满活力。

家庭教育专家王秋云说:“未来20年,孩子的外貌将隐藏在父母的教育智慧中。但如果你不知道正确的方法,你会把孩子带到错误的道路上。”

是的!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只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与其被教育焦虑牵着鼻子走,用令人窒息的爱和高期待包裹孩子,不如放长眼睛,反思当前的教育,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方向。

父母向前迈出一小步,孩子向前迈出一大步。

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有眼界和格局的父母。

他们知道如何教孩子努力工作和享受时间。

1 阅读:59

吹吹晚风吗

简介:分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