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飞将军”李广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叫“迷路侯”。这个外号来自于“飞将军”李广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迷路未到,再加上文人的“李广难封”,就此出现。那么漠北之战时,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会迷路?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首先要说明的是,汉匈大战全面开始后,李广一共参加了四次重大军事行动(四路出击、定襄出击、右北平出击、漠北之战),只在漠北之战的时候迷路了。也就是说,很多人印象中的“李广一打仗就迷路”是不符合史书记载的。而李广会在漠北之战时迷路,本鬼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李广虽然从汉文帝时期就与匈奴作战,但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打的都是以少敌多的防御战,基本上就是在汉匈边境一带活动。因此李广看起来好像是经验丰富的对匈老将,可是他其实没有什么率领大兵团千里奔袭的经验和能力,对匈奴的地理环境也是两眼一抹黑,基本不了解。
第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是“广行无部伍行陈”,西汉名将程不识则评价李广是“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由此可见,李广本人比较轻视军队的组织管理,主要靠个人勇武和魅力。这种带兵习惯在千里奔袭时是重大缺陷,无组织度的军队在长途行军时很容易迷路。
第三,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孙子,名副其实的世家子弟。再加上外宽内忌的性格,李广非常讨厌与自己不和的下属和归降的少数民族,曾经屠杀数百名归降的羌族。正因如此,了解匈奴地理的基层军官和归降的少数民族一般不愿意在李广麾下干活。结果是李广几乎找不到合格的向导。
综上所述,长年在边关打防御战和防守反击战的李广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匈奴的地理环境,也没有率领大兵团千里奔袭的经验和能力。而“广行无部伍行陈”的带兵习惯、轻视中下层军官和讨厌归降少数民族导致李广的部队组织度低又找不到合格的向导,“飞将军”李广会迷路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