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正式开赛,继首站上海站收官后,又来到了第二站——澳门站。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赛事?今天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
根据公开信息,2025 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专业赛事,自1997年创立以来,持续为中国赛车运动输送人才,被誉为“中国F1车手的摇篮”。
该赛事的最大特点,就是竞技与全民参与结合,既有职业车手参与——比如张宇晨、李浩然等顶尖选手参赛,也通过覆盖全年龄段的组别吸引全民参与。

赛事共设置了四个组别,分别是:
儿童组(7-12岁),培养兴趣与基础驾驶技能;
青少年组(12-14岁),注重系统性训练;
成人组(14岁及以上),高强度竞技较量;
大师组(32岁及以上),资深车手的经验对决。
参赛条件则是必须持有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或香港小型赛车总会颁发的国家级/国际卡丁车赛照,且在有效期内。
值得注意的是,非国内赛照持有者也可以参与,但需额外提交归属国赛照及所属ASN(国家汽车运动管理机构)的同意函(VISA)。

此外,在费用方面,参赛的报名费和保险合计3040元,逾期加收200元。看起来门槛并不高,但这绝对不是所有成本——
单说赛事年均车辆维护费用就会超10万元,再加上平时训练所需要的费用,在费用投入上,还是有相当高的门槛。
不过,CKC的赛制很丰富多样,其中上海站就采用“三级淘汰机制”,包括计时赛、倒序发车预选赛和动态圈速阈值的正赛,以提升竞技观赏性;
但澳门站的正赛分短程冲刺赛(10圈)、耐力追逐赛(25圈)和冠军决胜赛(15圈)三回合,会更加考验车手综合能力。

而且,今年还新增了电动组别,但车手也需适应电机控制技术,学习成本约需2万元,而且还难免会出现成绩退步的情况,比如据说燃油组冠军转型电动组后,单圈成绩就可能会慢3秒左右。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2025年主办方引进了全新的Vortex Rok SV发动机替代原IAME X30发动机,马力和扭矩上均有所提升。

打个总结:
从赛事规模和影响力来看,2025 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上海站就吸引了10个国家及地区的130名车手参与,而且赛事还联动了F1中国大奖赛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和专业水平,让其真正成为赛车爱好者热爱的竞技场。
在赛事打造上,CKC也会根据举办地不同来侧重发展,比如上海站就结合“汽车文化节”,打造“格子旗嘉年华”,充分推动了赛车文化与文旅消费的融合。
而澳门站则作为国际级赛道,会更多吸引港澳及国际车手同场竞技,进一步强化中国赛车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第一天的排位赛、第二天的预赛,第三天决赛在4月13日下午落下帷幕。从赛手的成绩来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儿童组的最终前五名和排位赛的差别较大,不仅反映出赛事的不确定性,也看的出儿童组在决赛中不仅是技术的较量,也是心态的较量。
儿童组冠军韩兆恩来自香港,除去亚军选手来自印尼之外,夺得三四五名的选手均来自于中国。这充分说明在赛车运动上,中国的未来大有可为。

2、 青少年组方面在最后一天的最终成绩上和儿童组一样呈现较大不稳定性,中国两位选手排名第四五位。前三名都被外国选手包揽。第四名曾思涵发挥非常稳定。
3、 而到了成人组,与儿童组最大的不同就是,决赛成绩相比预赛稳定的多。两位来自中国的选手表现亮眼:预赛排名第二的唐子萱反超预赛第一选手夺得冠军,预赛第四选手张孝贤夺得第三。

4、 大师赛的冠军争夺也非常激烈,预赛第一名的中国选手武守臣决赛排名第二,被香港选手卢飞反超,三四名也都来自于香港。
5、 最后一场学院杯,由U9和U12的选手一起参与,看得出年龄优势较为明显。冠亚军徐熙喆和庄嘉熙均来自于U12,第三名张仕煊则是U9表现最好的小选手。

恭喜以上选手们在澳门站取得的成绩!而2025 CKC赛事通过专业竞技架构、技术创新及文化融合,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
文|小小何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