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沙漠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毕竟在咱们的印象里,沙漠那可是寸草不生,风沙漫天的代名词,和绿意盎然的森林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极端。可别急着下定论,最近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就把目光投向了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结果发现,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竟然也在默默地吸收二氧化碳。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颠覆认知,要知道,全球气候变暖现在是头等大事,碳平衡更是重中之重。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努力寻找大气中那20%“消失”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所谓的“碳损失”。排除了各种可能性之后,万万没想到,沙漠,这个我们眼中的不毛之地,竟然成了潜在的“嫌疑人”。沙漠所的研究人员盯上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二氧化碳交换量(NEE)这个指标。简单来说,NEE如果是负数,就说明这地方在吸收二氧化碳。结果呢?从2018年到2022年,这片沙漠的NEE都是负的,而且固碳量还在逐年增加,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了-254.06(gC·m-2·a-1)。

这数据一摆出来,想不承认都不行,沙漠,是真的在固碳!问题来了,沙漠凭什么固碳?难道是沙子突然变异,开始光合作用了?当然不是。沙漠所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三种解释,听起来也挺有道理。第一,植物光合作用。别看沙漠里植物稀少,但总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家伙,比如梭梭、柽柳、沙拐枣之类的。

它们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进化出了各种生存绝技,像梭梭的叶子都退化成鳞片状了,就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虽然单个植物的固碳量不大,但架不住沙漠面积大啊,积少成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还不太一样,它是干旱地区里少有的受大西洋寒冷潮湿气流影响的沙漠,半固定沙漠占了大部分,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这可就增加了固碳的潜力。第二,土壤微生物活动。沙漠土壤里也不是啥都没有,各种细菌、真菌、放线菌之类的微生物多着呢。它们能分解动植物残骸,把有机物转化成稳定的有机碳,储存在土壤里。有些微生物更厉害,还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代谢活动,直接把碳固定在土壤里。

第三,盐碱地下水。这个就有点意思了,沙漠表面因为植被少,白天暴晒后会形成一些盐碱性物质。晚上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渗透到地下,就把这些盐碱性物质也带下去了,让地下水变成了盐碱水。而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变成弱酸性,酸碱中和,就能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封存起来。这么一说,就算沙漠里植被不多,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碳汇。看来,我们之前对沙漠的印象,还真得改改了。但这事儿也别高兴得太早。

沙漠固碳,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它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又能持续多久呢?目前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沙漠能固碳,那是不是可以大规模改造沙漠,种上各种耐旱植物,让沙漠变成绿洲,以此来对抗全球变暖?这想法听起来挺美好,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简单。一方面,沙漠生态系统本身就很脆弱,大规模改造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平衡,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另一方面,改造沙漠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成本非常高昂。

更重要的是,水从哪里来?如果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会导致土地盐碱化,反而加剧沙漠化。所以说,沙漠固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片被我们忽视的土地。但它不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万能钥匙,更不能成为我们肆意破坏环境的借口。话说回来,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可能会占到地球表面的15%到28%。这个数字看起来挺诱人,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沙漠生态系统,让它们能够持续发挥固碳的作用。毕竟,保护环境,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它不仅仅是新疆的一片沙地,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许,当我们不再把沙漠看作是荒凉和贫瘠的象征,而是把它看作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种潜在的资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而这,或许才是沙漠固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