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的中国人,在国内我们时常都能听到各项的研究所取得的新成就,比如前几年的屠呦呦的青蒿素,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入列以及前两天我国自主研发的航空母舰山东舰的入列,这些都是国人振奋的事情,可你知道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人敢想这么多吗?他们当时能想到在不到一百年时间中国就能达到这种成就吗?当时就有人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十问未来之中国》,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十个问题。
在1929年的5月4日一名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杂志投稿,对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十大展望,文章名为《十问未来之中国》。他提出的十个问题在当时是非常尖锐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有些简单了,这十个问题具体内容是这样问的:
1.吾国之军权何时归一,分散之军阀何时湮灭?
2.军人治政之权何时尽除,吾国之行政权何时统于中央?
3.三十四国治外法权何时可废,吾国之司法何时自主?
4.由北洋至宁府,元首概为军界强人,吾国何时诞生文人执政?
5.吾国何时举行真正之代议选举?
6.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7.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8.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
9.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
10.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输文明而和外人?
这十个问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提出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是在当时二次北伐战争刚结束,旧军阀被消灭而新军阀有重新出现的混乱局面,当时的中国一直都在战乱之中,人民整天都还在为吃饱饭而发愁呢,经济就更不能奢望能多好了,当时中国的工业品主要都是靠进口,国家还处于帝国主义干涉的阶段仍处于半殖民半反封建状态,当时的作者在这十问的文末加了这么一句话:“吾举十问,实不知其答案。私以为,能实现十之五六者,则国家幸甚,国人幸甚!”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十条能实现五六条国家就能强大了,人民就能安居乐业了。
当时这篇文章发表后 引发了很多文人的热议,当时的读者想和和作者或者对文章发表意见和交流只能通过给报社写信,在很短的时间报社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四千多封来信,其中对当时的中国持乐观态度的只有15%,悲观态度的占35%,其他的都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总之,当时对待这十个问题,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非常消极悲观的,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中国能够短期实现十之五六的问题,更不必说完全实现。
而到了不到一百年的今天,当时醉梦人的展望我们差不多已经全部实现了,早在文章发表不到二十年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治外法权就已经废除,成为了历史。在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军权就已经归一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就已经结束了,也是在同一年,中国也完成了军人治政之权的尽除,行政权何时统于中央,文人选举执政也一直成为了传统,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也慢慢步入工农业强国的时代,在新型武器的研发上,截至现在已经有两艘航空母舰服役于部队,中国的超远程导弹也早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后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其发言权也越来越有分量了,总之中国早已能够:“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
看到这里我们读者就有可能有疑问了,当时的十问为何现在说只完成了九个半,这半个是什么?这半个就是最后一问的“输文明而和外人”,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文化输出能力有所欠缺,作为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的大国,在文化输出上相对而言却并不出色,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就像最近两年在电影中的突出代表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作为当代中国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风靡于全球是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