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的一座新兴文化创意园区——紫云山文创园内,一副普通的眼镜却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设计师唐乃峥正在向一群好奇的参观者展示他的最新产品——AI眼镜。
“为什么一副眼镜能这么火?”这似乎成为了不少人的心中疑问。
而合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是在这些质疑和好奇中,一步步崛起的。
文创园里的AI眼镜:多功能陪伴在紫云山文创园的展示大厅里,唐乃峥微笑着拿起一副看似普通的眼镜,“除了作为眼镜,你猜它还能发挥哪些作用?
掰着指头,我能说出10个来。”他信心满满地介绍,这款LAWK CITY眼镜不仅是国内首款搭载AI大模型的AI眼镜,重38克,但功能却一点也不轻。
唐乃峥继续解释道,“它不仅能接打电话、听歌,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实现很多功能,比如工作日程安排、百科问答、语音导航等。”他还特别提到了旅游功能,“在旅游中,你可以佩戴 LENS S3 快速唤起眼镜拍照,解放双手。
它还能为你推荐智能游览路线,并以语音+文案的形式,呈现当地的文化历史故事,让游玩体验更丰富。”
他打了个比方,笑着说,像朋友一样陪着你,不仅记住你的喜好,还能感知你的情绪。
这些功能引发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和讨论,有人还怀疑这样一副眼镜真能做到这些吗?
但不管怎样,这个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确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元宇宙数字化画卷”的神奇体验在另一角展区,参观者们被一个名为“元宇宙数字化画卷”的展示项目吸引住了。
安达创展公司的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大家介绍这项创意,“只需要自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换脸穿越’,开启非遗之旅。”
这句话立刻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一群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
工作人员演示道,“这款‘元宇宙数字化画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定制化打造,使得更多人能够生动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安达创展副总经理李颖补充说,“目前,公司已经设计、总承建或参与承建了全国近300座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展示馆。”
这些内容不仅表现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也让参观者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
许多人被这种融合方式深深打动,认为这是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让科学变美:从园区到全国的文化传播在紫云山文创园内,还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科学这么美》。
这个项目由园区企业“美丽科学”团队联合摄制,目标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换为具体可感知的美丽画面。
介绍影片的时候,团队负责人笑言,“这是氯化钠晶体,像飞舞的流萤;这是硫酸钠晶体,如荒原上生长的铃兰……”
图片上的晶体绚丽多彩,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
国家广电总局还将影片评为优秀国产纪录片。
这一系列报道不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将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科技赋能,让网络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虚拟现实等文化新业态加速发展,“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包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紫云山文创园内,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为合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依托科技创新,合肥的文化产业如何突围?
在《黑神话·悟空》、尔滨的热情服务和西北天水的麻辣烫等热点文旅事件的映衬下,合肥也迎来了自己的文化产业繁荣时刻。
作为一座以科技创新为本的城市,合肥近年来不断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依托重大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巩固创新优势。
全息投影、扩展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快速提升。
全色激光投影技惊北京冬奥会和央视“科晚”,安达创展凭借超过200件核心专利在科技馆和博物馆业界荣获最高资质。
2024年,合肥的文化新业态营收有望突破300亿元。
这样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深圳、长沙等城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新模式的激烈竞争,合肥市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以紫云山文创园为牵引,通过引入重大项目和资源要素,推动文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向全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策源地、产业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努力。
故事的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谈谈合肥登“紫云山”背后的那颗心脏——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紫云山文创园揭牌当日,合肥市相关负责人提出,要以文创园为牵引,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创园、文创楼、文创街、文创角,打造更多特色开发区、半空中的产业园、写字楼里的大项目,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合肥要做的不仅是“被知晓”“被欣赏”,更要在文化产业的赛道上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更是合肥这座城市在文化和科技融合路上,不断前行的脚步。
这不仅仅是一场科技和文化的较量,更是一场合肥人心中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