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既可直抒胸臆,亦可表述婉转,直有直的好处,曲有曲的妙用。直则一针见血,心绪全发,曲则悠然婉转,情趣盎然。优秀的诗歌多为直中曲,曲中直,当直则以直,当曲则以曲。
七绝作为经典的诗歌创作体裁,大家频出,李白、王昌龄固为七绝之宗,小杜却也不遑多让,足可当三甲之俊才,正所谓“风流俊赏杜牧之,惊才绝艳樊川文”,有诗为证!

文章配图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这首诗就是一首曲直相融的好诗,读来似乎曲折,细细品味后,其真情实意便又和盘托出,于婉曲中见其真挚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文章配图
欣赏唐诗时,常常需要大体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只有了解到这一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笔下的内容,而这首诗很显然也并不是孤立于时代之外的完全个人情怀的小家子式诗歌,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杜牧是身处晚唐的大诗人,虽然年轻时留恋青楼,但并非玩物丧志之徒,而是有所抱负之人。当时的大唐已经再不是当初的辉煌盛世,而是落寞的时代。庙堂上,牛李党争,宦官干政,朝政一片混乱。朝堂外,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藩镇割据和周边异族政权的蠢蠢欲动也必然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这种既压抑又紧张的时代氛围显然和“清时”的描述背道而驰,而这更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文章配图
此诗明写“清时”而实非“清时”,显然是在用反衬的手法抒发作者“有志难伸”的心境。那么,这“有味”又是什么呢?是真“有味”还是假“有味”呢?且不论诗歌的弦外之音,只以文字而言,清平之时显然最适合“悠然自在”的生活,这也是诗中“有味”之所指。
通常,“悠然自在”是一种难以具体描摹的精神状态,但杜牧不愧是杜牧,一句“闲爱孤云静爱僧”,用具体的孤云和僧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将“悠然自在”的状态具象化了,这是何等了得。孤云者,无牵无挂,随风而动,无来处,亦无归处,只因无心于所知,才能无意于往来,最合“闲”之心境。僧者,参禅打坐,静极而动,虽身处方寸,而心游八极,因大静而得大闲适。

文章配图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真的推崇无能吗?如果当时真的是清平之世,杜牧自然可以追求闲静般的无所作为的生活,但显然当时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所作为的人才,所以,杜牧笔下的“无能”大概算是一种“自嘲”吧!至少只要有机会,杜牧更希望有所作为。
这首七绝的前半段写得很有味道,却也很隐晦,当读到了后半段,方才得见全豹。

文章配图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相比前两句,这两句诗就要直白许多了。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所以,这“欲把一麾江海去”大有“苏武持节出使”的风范,再结合“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的诗名,充分表达了杜牧即将外出任职实现个人抱负的情怀。
“乐游原上望昭陵”,乐游原是长安当时著名的景致优美的休闲去处,杜牧即将远游,毕竟故土难离,来到这著名的乐游原上,杜牧也难免有一份不舍的离情。但是,当杜牧远望那巍峨的昭陵,念及太宗生前辉煌的文治武功,想想当下的混乱时局,遂起思慕之情,更加坚定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想法。

文章配图
通篇来看,此时的杜牧早已不是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浪荡公子,而是心怀大志,意欲为天下苍生有所作为的济世之人。此诗前半段,明写“清时喜闲静,无为亦坦然”,实则为障眼之法,毕竟世道艰辛,既非“清时”,则必有为方可济世。而文字上的反衬,不仅增加了可读性,更使得这首诗前后的反差相映成趣。后半段表达了杜牧的真情实感,以及“欲济苍生”的情怀。整体来看,这首诗读起来很有味道,直曲交融,含而不露,美不胜收。
感谢阅览《明境国学》
您的关注转发是我持续发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