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风险”,勿谈“投资”

骑虎难下的左轮君 2019-10-11 17:39:31

要说在投资或者买房方面,我最认可的“金科玉律”,当属“收益和风险匹配”这一条了,这也是我小到投资大到决策的逻辑基点。这段时间,有一些朋友咨询我买房,有咨询我理财,还有咨询我论文答辩的,只要有时间我都是很乐意解答的。但是我在其中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很多人并不懂的“风险”是什么,导致有的时候朋友给我反馈的信息是混乱的、无序的,别说是决策了,让我给建议都很难。

毕竟研究了“风险”这么多年了,今天给大家分享分享“什么是风险”、“怎么分析风险”和“怎么应对风险”。

1.风险也有在其之下的“底层逻辑”

许多人之所以看不清楚风险或者分析不好风险,其实并不是风险本身没有看透,而是不知道风险其实还有下面一层基础,没有这层基础,就无从了解风险。学过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经济学要从一个基础的概念开始,那就是“效用”。或者用白话来说,就是做这件事或者做这个投资,你的“目标”是什么?许多人说不出清楚自己的目标,所以好像看到了许多风险,但其实只会把自己越弄越糊涂。

我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先看看买房子的例子,某同学跟我说她在上海上班,但是受限于限购政策和资金量,没有办法在上海买房,所以打算在上海周边买一套,将来打算卖掉这套房换成上海的一套。这种情况下买房的思路其实跟我们通常所谓的买房思路是不一样的,风险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种买房目标既不是自住,也不是学区,更不应该是看上海附近哪个地方有升值潜力,而应该是选择一个房价波动和上海基本保持一致的城市。上海涨它就涨,上海跌它就跌,这种地区的房子是满足需求的。如果抛开上海,只希望这个地方的房子本身能够保值,那说明你嘴上告诉我的目标,跟你实际的目标不一样,或者说明你自己还不明确你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决策就很难。

再看看一个理财的例子。某朋友跟我说他年纪到了想选一份保险,这个我当然可以给你推荐最好的保险经纪人,但是你不告诉我你买保险的目标是什么,不论是我还是我的经纪人朋友都无法告诉你哪个产品适合你。有人是因为身体出了点问题想保障疾病风险,这种就考虑重疾险或者其他补充医疗险;有人是单位已经给100%疾病报销了,单位还有很大的团险额度,考虑的是未来养老的问题,那可能年金、寿险或者分红险比较合适。什么都不说的话,只问哪个产品好,我只能表示无从回答。

当然,目标只是最基础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怎么来评价这个目标。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就是“偏好”是什么。或者说,这个目标对应着哪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重要性顺序是什么。比如A和B两个因素,能接受的回答只有3个,A比B重要,B比A重要,或者A和B一样重要。如果不明说,即使知道了目标,不论是不是考虑风险都无从决策。

还是举买房和理财两个例子吧。还是先看买房,买房常见的要素有位置、学区、朝向、楼层、年限、面积、物业、单价、总价等等。我当年买第一套房纯刚需自住就明确定下了排序:位置第一(只看几个地方的盘),楼层第二(底层和顶层不要),面积第三(两居以上)、朝向第四(只要不是全部朝北就行),其他因素不纳入考虑范围。有的朋友咨询我,目标说的不是很清楚,但是说不清楚自己看中的到底是哪些要素,也说不清楚哪些要素是最关键的,到底是学区最重要,还是总面积重要,还是就想要个朝南的房子。没有排序的最后结果,就是无法决策。

再说回理财。理财涉及的要素也有很多,流动性、收益率、交易对手、操作的难易程度等等。有的人需要的是追求绝对的流动性,不在乎收益率等其他事情,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留在银行卡里不动,这样绝对可以随用随取。有的人需要的是在保持基本“随用随取”的流动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己的收益,那么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货币基金。有的人需要的是绝对的高收益,不在乎流动性,那么可以长期定投或者长期持有某些股票。对应到保险产品上面,有的人就喜欢大公司大牌子,有的人关注性价比,有的人只关心理赔的速度,不同的偏好肯定适合的产品不一样。

选择要素和决策是存在一定的取舍关系的。要素越多,能够排除的备选项越多,但是除非只能排除到剩下唯一选项,否则决策的难度会逐渐增大。比如说,买房又要看学区、又要看位置、又要看楼层、又要看朝向,年限还必须很新,总面积还得适中,这种情况下,如果最后剩下3个各有优劣的房子,决策会很困难。相反,要素越少,虽然排除的备选项少,决策反而容易。比如说,买房就要这个学区的学区房,总价就要最低的,那决策就很容易。

所以说,只有把效用分解到偏好这个层面,或者说明确了目标具体的要素及其排序,才能用合理的方法作出决策。否则,决策都只能依靠感觉,还考虑风险干啥?

2.定义风险才能分析风险

学术上,风险分为两个学派“实体派”和“构建派”。这方面我不想多说,感兴趣的话读者朋友可以自己去搜。我想说的是,学术上对于风险是什么尚且可以分成2大派,那么在投资决策中,当然要先定义风险才能分析风险,进而考虑风险的影响或者作出对策。

通常来说,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风险是能够造成目标不能实现的潜在事件。不能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管波动性有多大都不能算是风险。就比如前面说的,想找个地方买房对冲上海房价波动的风险,那这个地方房价变动和上海房价变动方向相反就是风险,哪怕是上海房价跌了,这个地方房价涨了也是风险。

世界是如此复杂的,涉及的事情方方面面,如果不是围绕着目标来定义风险,那多余的信息只会干扰到无法决策。比如说,有朋友已经投保了2年某个重疾险产品,说现在推出了这个产品的升级款,非常焦虑,想要退保再买新的。就算产品升级款再好再便宜,它第一不影响已经生效保单的效力,第二不会增加现在保单的保费,第三原先的保单已经足够实现目标了,没有必要折腾。更何况,退保再投并不一定就能省钱,还特别费事。

有些人对房价涨跌特别在意,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是风险。比如说,持有一套房就是为了纯自住,那房价涨跌又不影响自住这个目标,也就算不得大的风险。再比如,有些人买房就是因为没房丈母娘不让结婚,那在买房这件事情上,房价只要不是崩盘了,都不影响结婚,也算不上什么大的风险。再举一个例子,有些人目标是100平米,但是手上资金只够买50平,所以如果先买了50平,等于只承受了剩下50平房价波动的风险,比原先承受100平房价波动的风险,其实风险反而是下降了。

于此相对的,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因为是贷款买房,最大的风险反而是掏光了现金,未来几年还不上房贷的风险,比如失业、疾病、意外,突然大额的生活开支,以及无法控制自己的现金流等等。

3.考虑风险然后决策

虽然很多人喜欢艺术性的处理,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越是很死板的分析和对策,反而是越有效的。

第一步:确定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比如理财,是收益率达不到预期可以接受,还是损失利息可以接受,还是损失20%的本金可以接受?比如买房,房价下跌10%、20%、30%还是50%能够承受?这个承受不只是自己能承受,还有家人的“舆论”、朋友的闲言碎语能不能承受。再比如,这个小区和牛校多校划片,如果不小心被划到其他学区能不能接受?或者说,被划到其他学区的概率控制在多少以内可以接受?是一点都不能接受,还是可以接受10%?

第二步,分析风险,有能力的分析各种情况的可能性,能力有限的直接假设可能最差的情况。还是拿北京买房来举例,目前大部分人能认可的,合理房价的最低水平是2015年底、2016年初的房价水平(以后会专门写文讨论我的观点是否认同),那么就假设房价跌到这个水平作为“最差的情况”。

第三步,决策。其实,决策也是越死板越好。我认为,把决策归类到下面四种是最合适的。第一种“执行”,最坏的情况可以接受,或者最坏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能接受。第二种“在做好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执行”,最坏的情况或者可能发生的情况不能接受,但是采取足够的应对措施之后可以接受,比如说这房子房价可能要跌50%,但是用出租收益弥补损失是可以接受的。第三种“拒绝”,可能出现的情况无法接受,没有防范措施或者措施不给力。第四种,情况还不是了解的很清楚,那就“继续观察”,比如说这里房屋看好了,但是出租情况不了解,所以选择继续观察。

以上是我一点不太成熟的分享,想到哪写到哪,给大家参考参考

0 阅读:18

骑虎难下的左轮君

简介:红罐盐灸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