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建设历程中,攀枝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这座城市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坚定决心,更承载了毛主席对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发展的深思熟虑。
攀枝花,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综合型钢铁企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毛主席倾注大量精力、上马最早、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三线建设”项目。
1964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帝国主义势力的威胁日益严峻。
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攀枝花,凭借其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成为了这一战略部署中的核心项目。
毛主席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攀枝花铁矿,下决心一定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
然而,攀枝花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面对工作进展缓慢的情况,毛主席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严厉批评道:“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矿吗?为什么不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如果说没有投资,可以把我的稿费拿出来。”
在毛主席的亲自决策和指示下,攀枝花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全力支持。
周总理亲自负责安排部署,国务院两位副总理具体执行,中央13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
在资金投入上,攀钢一期和成昆铁路就投入了近百亿元;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更是投入了50多万正式职工和科技人员。
这场规模空前的建设大会战,不仅展现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强大力量,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攀枝花钢铁基地终于建成投产。
这座钢铁巨人的崛起,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钢铁生产能力,更为国家的战略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至今最具历史影响意义的建设工程就是攀枝花钢铁公司和成昆铁路。
在技术、资金都缺的情况下,建成这两项工程,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有人说这个伟大,那个伟大,有谁比得上在技术、资金等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做出建设攀钢和成昆铁路的决策者伟大??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成,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金沙江流域与内地的差距,改变了3000多万人口的命运。
如果你到攀枝花,一定要到三线建设博物馆去参观,那是一次对心灵的震撼,真正体会到毛主席及老一辈的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更加怀念毛主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打下了稳固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