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作为结束三国乱世的一代帝王,为什么历史评价和存在感极低

小瑀说史吧 2024-11-07 15:22:57
序言

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也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弄潮儿和引领者,如秦始皇、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

在一众开国帝王中,司马炎是存在感最差、知名度最低的一位。

司马炎(公元236年-290年),西晋帝国的缔造者,在位期间代魏建晋,平定河西,渡江灭吴,结束了百余年分裂割据的乱世局面,完成了统一三国的历史伟业。

按照历史规律,司马炎和他的晋朝正是赶上百废待兴,励精图治的开国红利。

然而最终却与这一正常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并导致西晋帝国坠入黑暗的深渊。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帝王帝王的一生,一探其中的究竟。

三国乱世终结者,一手缔造太康盛世

236年,司马炎出生于洛阳,是魏国日后实际掌权者司马昭的嫡长子。

据传司马炎年轻时深沉有大略,“发委地,手过膝”(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被世人评为非人臣之像。

在司马炎成长的岁月里,正是曹魏上层权力斗争最白热化的阶段,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集团与曹氏宗室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公元249年,司马懿,也就是司马炎的祖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掌权的大将军曹爽三族,夺取曹魏实际权力。

254年,司马师(司马炎的伯父)废黜少帝曹芳,立高乡贵公曹髦为帝。

262年曹魏内部爆发南阙之祸,起因是少帝曹髦不满足于司马昭擅权,带领三百余兵丁主动冲杀其府邸,欲同归于尽。

结果消息走漏,曹髦及其党羽被司马昭亲兵阻击于皇宫南阙,曹髦本人被当街刺死,随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264年晋位晋王,彻底控制魏国朝政。

同时,司马懿父子三人分别平定亲近曹氏宗室的淮南三次叛乱,司马昭另于264年遣十八万大军灭亡蜀汉,三足鼎立变为晋吴对峙。

可以说,从高平陵之变到曹髦被杀,无不反映曹氏宗族与司马氏的激烈博弈,而且一次比一次血腥,其结果是曹氏势力不断被瓦解,司马氏的政权不断稳固。

司马炎在家族权谋文化的渲染下,在尔虞我诈、宫闱政变的熏陶下,自年轻时便深谙权术之道。

为了夺取世子名位,他极力拉拢父亲身边的要臣和影响力较大的士族,264年十月,司马炎继位晋王世子,并兼任抚军大将军、“副贰相国”等职。

可以说,司马炎的开局之路,较之刘邦、朱元璋等布衣天子容易得不要太多,就算是起于豪族的刘秀、赵匡胤也不能相比。

毕竟刘、赵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和流血政治竞争的,在数得过来的开国皇帝中,也只有杨坚有相似的幸运。

司马炎上位时的魏国,经历了祖父、伯父、父亲的铺垫,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称帝了。

266年初,司马炎仿效魏文帝曹丕代汉,三辞三让,逼迫曹奂禅位,废黜魏国,建立晋国,史称西晋,这一年,司马炎年仅三十岁,正值年富力强。

雄心勃勃的司马炎意欲有所作为,锐意进取,先后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

如任用贤良、正直的官员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削减开支,并不计前嫌的重用魏、蜀旧时官僚,268年颁行《泰始律》,使之成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法典。

对外上,司马炎也体现出一个君主应有的英明睿智,当时河西鲜卑势力不断增强,于270年发动叛乱,大败当地官兵,在六七年的时间里斩杀两任凉州刺史。

对此,司马炎的态度非常强硬,坚决予以镇压,279年,司马炎派宫中宿卫的司马督马隆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

大军不顾严寒刺骨,转行一千余里,最终在279年十二月发动决战,歼灭鲜卑主力,平定凉州。

在平定凉州的同时,司马炎也在积极准备南征,此时蜀国已灭,仅剩东吴苟延残喘。

吴主孙皓残暴嗜杀,社会矛盾尖锐,江东世家大族、军队与孙皓离心离德,司马炎有志于统一天下,成就伟业,对伐吴十分重视。

为了避免六十年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重蹈覆辙,司马炎在上位之初便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命其在蜀中打造并训练水军战船。

经过十年磨炼准备,司马炎于公元279年十一月,发兵二十万,分六路从建业、武昌和成都三个方向进攻东吴。

此战充分体现了司马炎高超的战争指挥能力,战争中六路大军东西对进,三面齐攻,有主有从,协同配合。

使占据长江天险、拥有二十多万的东吴水军瞬间冰消瓦解,而晋军一路所向披靡,仅仅四个多月便灭亡吴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一百年的割据局面。

统一天下后的司马炎继续维持良好政治局面,从280年至289年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史载:

“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

一时之间出现社会富庶、人民安居、四海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繁华的太平景象却蕴藏着巨大的危机。

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司马炎在称帝后除了统一中国,还做了三件大事,这三件事给西晋政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一就是复用分封制,在司马炎废魏立晋后不久就加封司马氏亲族二十七人为诸侯王。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古老的政治制度,周王朝建立后,周公旦将统治的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也就是所谓的封邦建国。

受封者被称为诸侯,诸侯们在封国之内代代世袭,并承担向周天子朝贡,拱卫王室和边疆安全的义务。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征战不休,分封制土崩瓦解,后来随着秦灭六国,统一华夏,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十几年后,秦朝宣告灭亡。

到两汉几百年时间里,大体实行郡国并行制,皇室宗室子弟在各地有自己的封国。

不过汉朝分封的诸侯王远不能与西周时代相比,这些宗室诸侯的领土大不过郡县,而且既无行政权,也无治军权,可谓 “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

曹丕建魏称帝后,诸侯地位进一步下降,曹丕本是从宗室子弟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对宗室势力甚为忌惮。

为了防止诸侯在地方坐大,于是就频繁更换诸侯封地,在曹丕打压下,即使是第一等的藩国也仅有百余名士卒,连守卫家室都勉强,更别说拱卫皇室了。

也正是因为宗室势力的衰微,才使司马氏等士族集团趁虚而入,夺取曹魏大权。

而年轻的司马炎正是看到曹魏对宗室的极大束缚,导致皇帝孤立无援才大行分封,避免重蹈曹氏覆辙。

为此,司马炎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宗室王,此后又扩封至五十七王,一些大的宗王不仅委任官吏,还统领重兵,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拱卫洛阳。

同时按照王、公、侯三等爵位为诸侯制定领兵制度,大诸侯国食邑4万户,小诸侯也有五千户,而像汝南王司马亮、秦王司马柬,成都王司马颖等近亲诸侯,食邑更是达到8至10万户。

毫无疑问,司马炎在分封同姓诸侯这件事玩过了头,帝国形势从一个极端滑落到另一个极端。

这些同姓宗室并没有起到太大正面作用,反而在地方逐渐巩固扩张,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对立的政治集团。

最终于291年爆发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而这一动乱距离司马炎病逝仅仅一年。

门阀士族全面崛起,司马炎成为反动集团最大头目

除了大搞分封,司马炎对士族集团也是照顾到极致,司马氏政权本就是在士族集团支持下建立,司马炎称帝后自然对世家大族投桃报李。

他前后分封的异姓公侯多至五百余人,而且还设置品级极高的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等职,地位高于三公,成为历史上鲜见的因人设官的典型。

与诸侯势力相比,士族集团的发展也经历漫长历程,不过发迹晚于诸侯。

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世家大族,形成于东汉,到魏晋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曹丕能够上位篡汉就是在司马氏为代表的颍川、河内士族的支持。

为了报答士族,曹丕确立九品中正制,即唯计门资定官员品级,家世门第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

士族集团的利益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并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不过曹丕也了解士族势力过大的危害,对其予以适度弹压,使士族势力不至发展过快。

然而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为士族集团全面松绑,他不仅允许士族按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还规定子孙亦如此,给予士族们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

同时司马炎对一切侵犯士族利益的行为予以袒护,司隶校尉杜预建议对不称职的官员予以严惩,却被司马炎否定。

以山涛为首的达官贵人强占官田,被司隶弹劾。司马炎却一概赦免不问。

要知道,东汉也是刘秀与地主豪强建立的联合政权,但刘秀对这些豪族始终严厉打压,而司马炎作为士族集团的代表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只是一味袒护纵容。

所以说,两人同样是开国之君,实力、品性相差甚远。

除了维护士族利益,司马炎还率先开启骄奢淫逸的先河,史载:

“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司马炎作为结束乱世的一代帝王,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沉迷美色,每晚乘羊车临幸后宫,这种现象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也是绝无仅有。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司马炎的堕落作风使下面的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

不过最大的好戏还是门阀子弟、司马炎母舅王恺与首富石崇之间的豪门斗富。

比如王恺家里用糖水来洗锅,石崇就命令下人拿蜡烛来当柴火烧,王恺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接待客人,石崇就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了五十里的屏障,故意弄得比王恺的更豪华、更浮夸。

而对于这种荒唐行径,司马炎非但不禁止,还参与其中,主动将宫中的珊瑚树等奇珍异宝拿去给王恺,与石崇斗富。

就这样,在司马炎的推动下,士族集团的势力不断上升,最终形成封建地主阶级中最强大的特权阶层,门阀制度全面确立,对两晋直至隋唐政治产生很大影响。

对西晋来说,门阀士族的骄奢腐败极大的激化了社会矛盾,无尽的横征暴敛只是为满足这些特权阶级的私欲,底层农民阶级日益不满。

所谓的太康之治不过是全国统一,社会稳定带来的规律性经济发展,而随着门阀之间的倾轧,西晋国运迅速衰退。

立嗣之争,压垮西晋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大封诸侯、抬举士族,司马炎在立嗣问题上更是犯下致命错误。

如果说前两者是埋下西晋灭亡的祸根,是杀死西晋的慢性毒药,那么立嗣就是直接把西晋王朝推向深渊,可谓一剑封喉。

关于这场立嗣风波,来源已久,司马炎的长子叫司马衷,按照传统汉家礼法,嫡长子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可坏就坏在这位司马衷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低能儿,就是曾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的皇帝。

可就是这样一个智商有问题的皇子,司马炎仍在他六七岁的时候册立其为太子。

朝廷大臣们对此十分担忧,尚书令卫瓘曾假借酒醉,提醒司马炎太子不堪为嗣。但朝臣们的意见,使司马炎十分反感,甚至将一些大臣调离中央。

那么大臣们中意谁呢?答案是司马炎的弟弟,官居侍中、司空职务的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对军国大事处理得十分得体,与士族的关系也搞得不错,所以大臣们都举荐他。可司马攸唯独和一个人关系不好,就是司马炎。

因为在司马昭活着的时候,司马攸曾与司马炎争夺晋王世子的位置,如今他又成了司马炎要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障碍。

对于大臣们的谏言,司马炎一概不听,不仅如此还大加贬斥,276年司马炎重病时,为了保司马衷上位,竟调司马攸去青州。

诏令一下,朝堂如炸了锅一样,大臣们纷纷反对,就算是这些门阀士族再反动,也不愿让一个低能儿当皇帝。

可舆论越是倾向司马攸,司马炎就越固执己见,双方拉锯到283年,司马攸被搞得愤怒成疾,呕血而亡,而司马炎仅通过惩办几个御医的办法,以塞罪责。

但满朝大臣都清楚,晋国的国运彻底逝去。到289年底,司马炎的身体被酒色掏空,一病不起。

外戚杨骏、皇后杨芷等父女利用侍疾的机会掌控局势,禁止百官与司马炎见面,并将司马炎左右近侍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

而司马炎整日气息奄奄,处于昏迷状态,大权旁落,偶尔有清醒的时候,想让其叔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但诏书被杨骏扣押,司马炎完全沦为傀儡。

290年五月,司马炎病逝,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杨骏总揽朝政。

但是仅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将其杀死。不久,几位掌握重兵的诸侯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并演变为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

316年,愍皇帝司马邺被前赵皇帝、匈奴人刘聪俘虏,西晋从此灭亡,这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二十六年。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