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被追问“美国是否仍是欧洲盟友”时,她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美欧关系与中欧关系不可相提并论。 ”这句看似外交辞令的表态,实则揭示了欧盟在中美博弈中的复杂立场,一面竭力维系跨大西洋联盟,一面试图在中欧合作中寻求平衡。
在冯德莱恩的框架下,中国被赋予了多重角色:既是关键合作伙伴,又是经济竞争者,更是制度差异的潜在对手。 这种“三重定位”被欧盟称为“灵活策略”,但实际政策却显露出摇摆不定的困境。 尤其在特朗普政府重启对欧施压后,欧盟推动的“去风险化”战略逐渐暴露局限性,既无法割裂与中国的产业链依存,又难以调和内部对华立场的分歧。 而作为“去风险”概念的早期倡导者,冯德莱恩的决策逻辑正面临现实拷问:当美国转向保守主义,欧盟是否真能独立制定对华战略?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与北约防务摊牌,欧盟的焦虑肉眼可见。 冯德莱恩近期频繁强调“欧洲需提升防御能力”,但这与拜登时期的“战略自主”口号如出一辙,仍是缺乏实操路径的空泛承诺。 更令欧盟不安的是,美国在俄乌局势中的突然转向、对欧洲极右翼势力的默许态度,正不断侵蚀跨大西洋互信。 即便如此,冯德莱恩仍坚持认为“美欧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并试图通过技术性磋商化解矛盾——这种执念背后,是欧盟对军事保护伞与经济纽带的双重依赖。
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对华政策的反复性与其对美态度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 即便特朗普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开支,甚至单方面推进美俄关系缓和,冯德莱恩依然将美欧同盟视为“不可动摇的基石”。 分析认为,这种惯性源于冷战后的安全思维:欧洲始终将美国视为终极安全保障,即便这意味着在外交层面做出妥协。 如今,欧盟高层将特朗普任期视为“过渡阶段”,期待四年后白宫易主带来转机。
当前的中欧美三角关系中,欧盟正站在战略十字路口。 冯德莱恩的矛盾表态,折射出欧洲精英层对“独立外交”的渴望与对美依赖的现实困境。 当“灵活性”遭遇“安全性”,欧盟的每一次摇摆,都在重塑全球地缘政治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