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钱从哪来?这里只有利益分析,觉得有道理,点点关注,一键三连。
大家想到的是工资,促进工资合理增长,说明不会涨太多,最多也就几百。也就只敢吃多一顿好吃,买件衣服,买电子产品升个配置就没了。
至于去股市捞一把,如果工资都没余钱,就不用想了。万一买错,要么割肉,要么套住吃土。股市要么运气,要么有八仙过海的实力。最关键钱少还是别进场,就算赚翻倍也没多少,还让你以为自己很厉害,深陷其中。
还有最后一个途径,就是银行借钱给你花,但是你敢借吗?就算给你优惠,你拿什么还钱?很多人身上本来就各种车贷,房贷,购物分期,压力已经很大,每天睁眼就要掏钱,更别说工作能不能收入稳定。
准备外贸能转内销,说明东西卖不完,转成内销也能卖掉,毕竟外贸的质量好点。但是有没有想过,外贸占了内销的份额,本来内销怎么办?买不完用不完钱不够。
现在很多工厂都自己带货,以前工厂只负责生产,都是卖给经销商,就有非常可观的利润,现在都要自己在网上吆喝,为了人气,不停送送送,手机,平板,自家产品。现在都缺少购买的顾客,宁愿少赚点,也要卖出去,价格环节,要划掉几次价格,让人觉得不买就是吃亏。说明内销的消费能力都不足,再让外贸抢饭碗,更加压价,钱赚得更少,直到玩不转,倒闭欠一屁股债。
解决掉拖欠款也很难加大再投资,能维持现有规模就不错,那些欠款基本上要还给员工和供应商,甚至还不够,因为产生了利息或者违约金。说真的勉强维持,不如落袋走人。
加大以旧换新力度,效果不断递减。因为需要更换的人只有一部分,就算再打折,也就多点可换可不换的人。剩下的人更换更难,追求性价比,能用就行。毕竟有的人换新,旧的也能正常用,必然会卖了回血,不然也不会换新,所以想一直刺激换新,基本不可能,毕竟还要花大价钱。
普通人日常消费品不同程度涨价,要么更加节省用,要么增加日常支出,其他消费减少,更加不可能花钱,谁知道后面能不能承受得住各种涨价的结果。东西就更难卖,死循环。
如果这是猛料,大A早就起飞,不温不火说明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