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电信如约发布了2024年成绩单,与移动、联通一样,交出了一份稳增长、利润可观的亮眼财报。

2024年全年,中国电信实现经营收入5294.17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为330.1亿元,同比增长8.4%;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408亿元,同比增长2.9%;资本开支为935亿元,同比下降5.4%;自由现金流为222亿元,同比增长70.7%。
值得关注的是,在“AI+”业务板块,中国电信智能服务收入达89亿元,同比暴增195.7%。

从接入DeepSeek以来,“目前已有3000多个商机,已实现签约500多个,签约金额规模达6亿。”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面向2025年,预计资本开支将继续下降,同时,将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情况,在算力方面,初步安排22%的增长,但不设限。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以电信为代表的运营商集体掀起的“去管道化”革命拿下的实绩。
从“流量搬运工”到“智能操盘手”曾经,三大运营商被戏称为“网络管道工”——日复一日铺光缆、建基站,却拿着不到互联网公司零头的利润率。
历经多年筹备和谋划,从布局人工智能,到全力“押注”算力基建,再到研发自家的AI大模型,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中国电信用实力和数据彻底撕下了“流量搬运工”的标签,成为“AI+”时代的“智能操盘手”。

“基建狂魔”的硬核升级。2024年,中国电信适度超前布局云网基础设施,建成京津冀、长三角两个全液冷万卡池,智能算力资源规模达35EFLOPS;天翼云全年收入达1139亿元,同比增长17.1%,符合云计算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天翼云保持稳定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被柯瑞文称为中国电信“第一科技”的“息壤”平台,“息壤”一体化智算服务平台能提供异构的泛在算力、强大的算网调度、高效的训推引擎、一站式的智算服务、高质量的数据集、安全快捷的模型服务和丰富的行业智能体应用等能力,这就像在算力市场建起“乐高工厂”,让中小企业也能按需采购AI算力。

目前,“息壤”已接入50家算力供应商,汇聚62EFLOPS智能算力(包括自有算力和社会各方算力)。
自接入DeepSeek以来,“斩获”3000+商机,签约项目超500个,直接拉动6亿元签约额,实现了从“卖带宽”到“卖算力”的商业模式升级。
一场迟到的逆袭与此同时,中国电信的野心不止于算力基建。其打造的AI原生产品矩阵已涵盖智能体、AI手机、云电脑等10余款标准化产品,并推出50余个行业大模型,服务超1万家政企客户。

例如,星辰多模态大模型支持中文、英文及50种方言混说,在政务智慧客服、旅游导览等场景落地;工业大模型在汽车仿真测试中实现300次碰撞试验1分钟完成,效率提升超千倍。
在智能化网络运维方面,中国电信提出“AI for Network”战略,利用AI技术优化网络运维,试点部署智能网元,实现业务质量实时感知与精细管控。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传统业务效率,更为未来MaaS(模型即服务)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电信的AI“野心”并非孤例。移动联通也纷纷加码,移动今年计划在算力领域投资373亿元,占资本开支的25%,并强调“推理资源不设上限”;

联通为AI基建专项拨款,2025年算力投资将同比增长28%。三大运营商集体押注算力,意味着他们从“通信管道”向“算力枢纽”的战略转型,展现了“数字基建国家队”的新定位。
中国电信智能收入的爆发,不仅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一场迟到的逆袭”,重塑了运营商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当智能收入暴增195%遇上算力投资“不设限”,中国电信的转型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