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是唐高宗李治掌权的主要帮手之一,为何被贬谪流放不准赦免

惊心鸟 2025-01-08 01:38:26

唐高宗李治执政年间是唐朝初年政治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朝廷中政治斗争频发,各种利益关联盘根错节,也引发了不少震动天下的政治事件。对于唐高宗李治而言,他能够从长孙无极手中夺取朝廷大权,无疑是得到了以武则天为首的朝廷各派寒门地主官僚支持的结果。正是有了这些官僚集团的力量,李治才能将门阀贵族支持的长孙无极集团连根拔起,全面掌控的唐朝政权。李治掌权后也对支持自己的官僚进行的封赏,给予了他们极高的权力和财富。其中出自寒门的代表李义府被任命为宰相,一时间权倾朝野。

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长孙无极谋反案结束不过五年,李义府及其党羽就遭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清算。之前还高坐相位掌控朝政的李义府,一夜之间就被打回了原形,下狱受审。不久之后,李义府被李治下诏流放到了巂州,就连子女也受到连累。三年后,李治大赦天下,却不准赦免李义府的罪名,让李义府忧愤不已,最终发病而死。李义府的下场让朝廷中忌惮他的人庆幸不已,也让他的很多旧党感到唏嘘不已。李治这种卸磨杀驴的操作也引发了很大的讨论,后世的学者们对李治如此处置李义府的原因进行了各种争论。

作为唐朝初年最受争议的宰相,李义府常常被认为是奸臣的代表,也是武则天统治朝廷的重要帮手。李义府在历史上是毁誉参半的,不同政治派系的人,对他的评价不一。站在门阀世家贵族的角度,李义府是大奸大恶之徒。他帮助唐高宗李治废除了王皇后,力挺武则天当皇后,拉开了李治反攻长孙无极集团的序幕。把朝廷大权从长孙无极手中多会,李义府对李治是有着大功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义府为代表的寒门地主官僚的支持,李治就不可能打败长孙无极集团,完全掌控唐朝的军政大权,只能沦为门阀贵族手中的傀儡皇帝。

但李义府掌权后也做了很多让人非议的事,比如他广结党羽,以权谋私,贬杀大臣,以至于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几乎成为第二个长孙无忌。在历史上李义府是被打入了奸臣名录的,历朝历代都是作为朝廷大臣的反面教材存在。但不管怎么说,李义府对李治而言有着巨大的功劳,不应该被卸磨杀驴。对于李义府被贬官流放,历史上的说法很多。正史中记载,李义府给安葬母亲时请了术士杜元纪望气,被认为是窥测灾异,图谋不轨。后来他又向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索取七百贯贿赂,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

于是唐高宗李治将李义府下狱,命刑部尚书刘祥道联合御史台、大理寺一同审讯,并由司空李勣进行监督。最终李治下诏将李义府长期流放巂州,就连他的家人也不能幸免。从史书文献记载来看,李义府被贬官流放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受贿贪赃,而不是民间猜测的图谋不轨。可是从整个案子来看,以案情而定,似乎又有一些不合情理。李义府在任时贪赃的情况很多,但被人控告的只有向长孙延索贿一事。可是从这件事的涉案金额看来,仅仅七百贯的金额,远不足以将在任宰相一撸到底,所以李义府被贬的愿意让人匪夷所思。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不顾念李义府的功劳,强行要将其流放呢?从案件本身来看,七百贯的受贿金额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李义府作为当朝宰相,这么小的金额,大不了自己赔上,顶多就贬官外放,还不至于到流放的程度。可事实上是,李义府不但自己被流放,就连妻子儿女也被流放,这就很不合理了。李义府贪贿的案子很多,之前安葬母亲时就借故受贿上千万钱,这可比七百贯多多了。而且李治以前还经常帮李义府遮掩这种破事,说明他对这些是知之甚详。以前他都不处理,为什么李治偏偏就在这七百贯上较真,非得置李义府于死地?

如此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因此很多人认为李义府被贬并不在于他贪赃受贿,而是因为图谋不轨。可是图谋不轨不是罪名,也没有实质性的犯罪行为,李治又出于什么动机流放李义府呢?况且李义府并不是什么小官,而是当朝宰相,没有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李治是动不了李义府的。从处置李义府的过程看,李治请出了当朝军事第一人李勣,显然是有所准备的。如果只是贪赃枉法之类的案子,根本不必李勣动手。这说明李义府的案子非常严重,而且有可能影响到皇权,所以才动用了李勣这个大唐的定海神针。

查阅了当时的史料文献后可以发现,李义府被贬谪外放的前后几年,正是李治与武则天之间关系最为微妙的几年。这两人是在对付长孙无忌集团时站在一起的,武则天也是靠着这个政治斗争在朝廷中崛起,最终成为李治的皇后。武则天背后有着寒门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能够遏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贵族,这成为了李治在与长孙无忌的斗争中逆转局势的关键所在。如果说武则天是后宫中地主官僚集团的代言人,那么李义府就是朝廷中的抓手,两人内外配合,才达到了将长孙无忌集团连根拔起的重要作用。

长孙无忌谋反案之后,李义府当了宰相,武则天更是权倾天下。当时李治风疾经常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代为处理朝政,于是出现了二圣临朝的罕见情况。在封建社会中,掌握掌权的一般只有皇帝。即便是皇太后临朝称制,皇帝处于学习听政的状态,做决策的也只能是一个。武则天和李治二圣临朝的时期比较奇葩,两个人都在处理朝廷政务,都在往下面发诏书,这种决策状态很不符合封建王朝的机制。最主要的是,这两口子还经常为了政策路线争吵,这就让朝廷中的大臣有些无所适从了。

在这种微妙的政治状态下,朝廷中掌权的宰相却是倾向于武则天的李义府,这其实就让李治很不利的。在李治和武则天发生冲突的时候,李义府必然是帮着武则天的,显然李治会因此而非常不满。因为有着武则天当后台,李义府也更加的嚣张跋扈,行为上也让朝廷中的政敌很不满。因此李治想要乾纲独断,就必须压制武则天,所以拔掉李义府就成为了他比较好的一个选择。只要朝廷中没有了李义府的呼应,武则天就缺少直接施政的力量,即便是代理处理朝政,也需要经过李治的认可,对皇权的威胁就少了几分。

因此从朝廷局势分析,李治找理由处置李义府,原因还是在武则天身上。从李义府被贬谪后的史料看,也印证了这点。李义府被流放后,上官仪接任了宰相的职务,开始大肆打压武则天的支持者。朝廷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因李义府的流放而平息,反而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上官仪是官宦世家出身,政治上与隋唐门阀贵族站在同一阵营,其实是反对武则天的。李治启用上官仪,显然是为了遏制武则天的势力在朝廷中发展。如果去了一个李义府,再来一个张义府,对于李治控制朝廷大权也是非常不利的。

上官仪上任后不但打压武则天在朝廷中的支持者,甚至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武则天,拉开了废后斗争的序幕。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这场废后的闹剧最后以武则天的胜利而结束。李治把所有的锅都甩到了上官仪的身上,导致上官仪被武则天下诏抄家处死。前文讲过,上官仪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想要扶持废太子李忠,以取代武则天之子李弘,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李治不敢让门阀贵族支持的李忠上台,只能牺牲上官仪及其党羽。说白了,李治和武则天之争是内部矛盾,但引入门阀贵族掌权,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总的来看,在二圣临朝时期,因为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权力分配出现矛盾,这才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李治拿下李义府,用倾向于门阀贵族的上官仪替代,目的是为了限制武则天及其寒门地主官僚集团在朝廷中的势力。李治的平衡政治逻辑很简单,以寒门政治执政,以门阀贵族制衡,如此来防范皇权旁落,达到垂拱而治的政治目的。李义府只是两股势力斗争的牺牲品,不论他之前的功绩有多大,在破坏政治平衡的态势下,他都必须被清除。所以后来李治在大赦天下之时,也不放李义府回长安,就是担心他回到朝廷打破政治平衡。

但是李治扶持的上官仪并不是支持平衡政治的,反而想借机拿下武则天,让门阀贵族重新掌权,这就成了长孙无忌第二的格局。李治是通过打压长孙无忌夺取政权的,自然不可能走回头路,所以上官仪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这些方面看,不论是李义府,还是上官仪,其实都是李治和武则天博弈的棋子。二圣临朝时期,两个人都有极大的权力,下面的大臣必须要有所站队,所以也难面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李义府虽然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斗争的危险性,最终被李治找到机会拿下,在巂州忧愤而死。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