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12月3日,我国原国内贸易部科技司司长刘平平,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离世,享年六十岁。
刘平平是刘少奇三女,曾经在美国修习食品工业专业。
1986年,刘平平拒绝国外高薪岗位,回国参加建设,在之后的十年时间当中,刘平平先后任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贸易部科技司司长,为我国食品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平平身居一线,昼夜工作,提高了我国相关工业的进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正当她事业飞速进展之际,却突发脑溢血,不幸沦为植物人。
在昏迷11年后,刘平平合上了双眼,结束了自己尚未走完的一生,此情此景令人无限惋惜。
1、中南海的小公主,刘平平的童年生活1949年,中共机关刚刚迁入北平没多久,刘平平便呱呱落地。
望着这个可爱的小女儿,刘少奇十分疼惜,当即做主给她取名为“刘平平”。
“平”字取自北平,一来纪念北平的顺利解放,二来也是刘少奇对女儿一生平安幸福的希望与寄托。
由于刘少奇本人的工作原因,刘平平从小便生活在中南海之中,因此,她也有了一段令人艳羡的童年。
与其说刘平平是刘少奇的女儿,倒不如说她是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共同的女儿。
周总理一生无子无女,因此,很多时候他和太太邓颖超都是把刘平平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照顾。
每次在中南海看到刘平平,周总理总会温柔地和她打招呼,看一看平平有没有长高。
毛主席最大的爱好是游泳,每次游泳的时候都会带着刘平平一起,刘平平不会水,毛主席甚至还亲自教导,充当她的私人教练。
在中南海所有孩子当中,毛主席唯独和刘平平最是亲近。
有一次他带着一帮孩子看京剧《铁弓缘》。
当舞台上的关肃霜将脚下的武器一脚甩到对方跟前的时候,刘平平顿感疑惑,在她看来,关肃霜是好人,对手又是坏人,怎么能把武器送给坏人呢?
她当即便向一旁的毛主席提出了疑问。
对于刘平平的这个问题,毛主席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呵呵夸赞道:“有阶级斗争的观点。将来,我们平平可以当个中国的女总理嘛!”
除了在生活之上的陪伴,第一代领导人对于刘平平的保护也是十分周到。
1956年,7岁的刘平平进入北京实验小学读书,为了上学方便,已经搬出了中南海。
1963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结束了对于印度尼西亚的访问,下一站准备前往柬埔寨。
这一消息被国民党台湾情报局所截获,并预谋发起对刘少奇的暗杀。
虽然此次暗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还是引起了全国上下不小的震荡。
得知这个消息后,周恩来十分紧张,我明敌暗,国民党当局究竟派了几波人,分了几次暗杀,暗杀对象包括谁,这些问题,我方全都不知。
为了保险起见,周恩来决定抢先在对方下次下手之前,把刘平平保护起来。
周恩来并没有直接对刘平平讲述事情真相,而是在当天下午派人把刘平平接到了中南海,说是要打乒乓球。
此时年龄尚小的刘平平并不知道真相,乐呵呵的就跟去了。
当天下午,在中南海的西花厅刘平平和几个孩子玩得十分尽兴,玩累后,周恩来又准备了十分丰富的点心,几人又是一顿大吃。
在此过程当中,周恩来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直到当天深夜,确定风险全部排除后,才放下心来,安排孩子们回家。
临行之前周恩来还特地叫住了刘平平,对她说了一句:“你一定要好好爱你的爸爸妈妈哟。”
2、刘平平的成长之路,褪去荣华在平日的生活里,刘少奇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
他向来要求子女们以身作则,在平日生活当中保持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能有任何架子。
1960年,中央提出从领导人开始艰苦朴素的号召。刘少奇便特地交代刘平平要节衣缩食,不能浪费国家资源。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刘平平没有添置过一身新衣服,而是穿着哥哥姐姐剩下的旧衣服,甚至还有补丁。
当时的小学是没有午饭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只能自带干粮,而刘平平的口粮则是每天一小包炒熟的黄豆。
熟黄豆放凉以后咬不动,刘平平便在嘴里化开慢慢咀嚼,就这样一直过了好多年。
除了在生活习惯上的约束外,刘少奇还会主动锻炼习惯的独立自主能力。
“上山下乡”的期间,刘平平被分配到了位于三赴原的济南军区后勤部军马场。
三赴原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极差,但对于这份调令,她却没有丝毫怨言,毅然决然地坐上了前往当地的火车。
军马场的生活并不好受,每天都要干大量的农活。
对于从未接受过放牧工作的刘平平而言,干活几乎等同于“上刑”。
由于没有经验,刘平平在照料马匹之时,经常会被踢得青一块紫一块,但是摔倒了的她从未叫苦叫累一句,而是站起来继续干。
在无人督促的日子里,她依旧每天坚持学习,先是读高中课本,再然后就是读借来的大学课本。
每当夜深人静,身上伤口隐隐作痛之时,刘平平的脑海当中总会浮现出父亲给自己的一句话:“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正是这句话,给了她无限的力量,使得她不断地前进再前进。
在军马场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刘平平被调往了军马场附属的一间酱油厂当中工作。
在这里刘平平负责制酱油和腌咸菜,这份工作本谈不上什么具有技术性的工作,但是在当时却深深地引起了刘平平的兴趣。
平日的工作里,她总是会思考制造这些东西的原理是什么?
菜是怎么变咸的?酱油是怎么做出来的?一个个问题萦绕在她的脑中,久久不能消散。
刘平平曾经求问过厂里的其他工人,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整个厂几乎没人能答得上来,大家从未想过背后的具体原理,只是知道“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对于这个回复刘平平是不满意的,她开始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在长期的学习当中,也第一次接触到了食品工业。
3、海归女博士,成立中国第一条豆浆生产线1978年,邓小平正式恢复了高考,刘平平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凭借着自己极其扎实的文化素养,刘平平还在1980年正式争取到了公派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留学的机会,主修的就是食品工业。
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这主要因为刘平平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填补我国在现代食品工业当中的空白。
当时前往美国留学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国家贫穷,能够给留学生的支持更是少之又少,赴美留学往往要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但对于这一切困难,刘平平都毫不在乎,为了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她甚至还专门化名王晴,前往美国。
在留学的日子里,刘平平从未跟家中要过一分钱,为了尽量减少开销,她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当中,还同时打了好几份工。
在纽约的一间毛衣店里,她接到了一份织毛衣赚钱的工作,每天在地下室当中一边温习功课一边织毛衣,几年下来他的房间已经堆满了各种绒毛团,几乎落不下脚。
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之下,刘平平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成绩,她顺利从纽约大学毕业,并且在1984年前后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和营养科学硕士学位。
结束学习后,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国,而是继续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向着硕士和博士学位发起了冲锋。
刘平平当年的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卡索教授是行业的顶尖学者,也是美国国会议员。
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十分惊奇,在此之前,他从未见过如此优秀且努力的学生。
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卡索教授从报纸上得知了“王晴”的真实身份,由衷赞叹道:“这下我终于知道你努力学习的动力了。”
后来《纽约时报》的记者对卡索进行采访时,曾经做出过大胆预言:“王晴是我最优秀的学生,在未来,她必将有一个远大的前途。”
当时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带着所学回国,像父亲一样去建设自己的国家。
留学在海外的日子里,刘平平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良中国的食品工业,将中国特有的食品工业化生产。
在1986年,她终于找到了方向,那就是看似不起眼的豆浆。
豆浆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市场,从南到北,几乎人人都爱喝。但是彼时的国内豆浆还是沿用着一大早起来磨豆浆煮豆浆的传统方法,不利于保存,更不利于携带。
最终她选择把豆浆工业化作为了自己博士论文的课题,回国开始调查研究。
1986年底回国后,刘平平担任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刚一上任,她便一头扎进了当时北京的各大豆制品工厂,与一线工人进行深度交流。
在她的不懈努力以及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最终,在1987年,我国的第一条豆浆生产线开工,是生产线的豆浆效率更快,质量更高。
只需机器一转,成千上百袋豆浆便源源不断涌出,之后再分发到各个社区,送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和食品安全性。
生产线建立的同年,刘平平的博士论文也正式完成。当这篇论文漂洋过海,传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顿时技惊四方。
刘平平是这一届博士生当中,唯一一个把理论投入到实践当中的学员。
在市场经济更为成熟的美国都没人做到的事情,刘平平居然在中国做到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平平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之上,即便是怀孕也不肯离开单位半步,很快她就升为了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
当时的研究所效率并不高,为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刘平平首次实行了奖勤惩懒的规章制度。
改革是要得罪人的。制度刚一颁布,便在所里炸开了锅,甚至有人闹到了刘平平的办公室门口,扬言要跳楼。
但是刘平平没有丝毫退让,而是痛陈利弊,在她的坚持之下改革顺利进行,这使得食品研究所一度成为了当年效率最高的研究所。
所里成果多,奖金也多,后来便成为了惯性,再也没有任何非议。
由于工作上的杰出表现,1991年刘平平被中央提拔,正式委任商务部担任科技质量司司长。
来到了新的岗位,刘平平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作风,但此时,刘平平身体也愈发透支。
1998年的一天,刘平平突发脑溢血在工作当中昏迷。
尽管送医及时,保住了性命,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刘平平最终还是成了植物人。
当得知姐姐的遭遇以后,弟弟刘源万分痛心,将其接到了自己的家中,亲自进行看护,母亲王光美更是心痛,日夜陪伴在女儿身边。
之后的日子里,刘平平的家人对其进行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只可惜他们终究没能等到刘平平醒来的那一天。
1999年,国际星座局为了感谢刘平平长期以来的贡献,在对于蛇夫星座中发现的新小行星命名过程当中,正式将其命名为“王晴”星。
然可惜的是,刘平平终其一生都未能知道这一消息,2009年在沉睡中去世。
刘平平的一生是勇敢的一生,是值得称赞的一生,她从来没有辜负父亲对于自己的嘱托。
参考文献:
1、丁世华《刘平平在军马场的岁月》
2、王时妹《我和刘少奇女儿刘平平的故事》上海滩
3、辛伍《刘少奇之女刘平平的人生起落》报刊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