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银行存款单,评论区却是一片叹息:“利息还没奶茶钱多”“存了三年,利息比去年少了一半”……
作为一位40岁的职场妈妈,我对现在的存款利息也深表“失望”。每月精打细算存下的钱,还不够填补减少的利息。2025年,银行存款利率还会继续下降吗?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扎心但现实的话题吧。

众所周知,当前国有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经步入“1.0时代”。以工商银行为例,2025年2月,其官网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表显示:
3个月:年利率0.8%;6个月:年利率1.0%;1年期:年利率1.1%;3年期:年利率1.5%;5年期:年利率1.55%。如果存入10万元,3年利息仅为 10万×1.5%×3=4500元,平均每年1500元。而回看2019年,3年期利率可达3%以上,同样的10万元存三年利息近万元。短短几年,国有大行的存款利息缩水近半。
近期,不少中小银行频频上调存款利率,甚至有银行出现1年期和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利率倒挂的现象。但是,尽管部分村镇银行、农商行为揽储推出短期高息产品,但这类“开门红”活动往往额度有限,利率随时会调回去。
例如,黄石农商行曾推出2.2%的3年期存款,但明确标注“额度存满即止”,可见这类高息存款只是昙花一现。

对于习惯于存钱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存款利率的变动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2025年存款利率还会不会下降”是不少人关注的重点。其实,我们可以从两个信号来分析。
信号1:政策导向——货币宽松成主基调
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宣昌能明确表示,2025年将通过降准降息“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中金、瑞银等机构也预测,2025年政策利率可能下调30-50个基点,存款利率同步承压。
信号2:银行净息差“跌破警戒线”
截至2024年底,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跌至1.53%,远低于1.8%的监管警戒线。为缓解压力,银行需降低负债成本——即存款利率。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存款利率可能经历3-4轮下调,累计降幅达0.7%-0.8%。
如果2025年通胀快速回升,比如CPI超过3%,央行可能暂缓降息。但从当前经济复苏疲软、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来看,通缩风险仍大于通胀,降息仍是大概率事件。

当前经济大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即便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存钱步伐不能停,怎么存住钱成为重要任务。
1、分散投资,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可以采用阶梯存款法,将资金按1年、2年、3年分批存入,既锁定部分高息,又保持流动性。例如,10万元可分3万(1年)、3万(2年)、4万(3年),逐年滚动。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关注银行特色存款,部分中小银行推出“节日特供”“起存门槛差异化”产品,比如5万元起存利率1.95%,可以短期配置。
2、可考虑配置部分理财产品,提高整体收益率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人,可以适度考虑低风险理财,比如R2级以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约2.5%-3%,虽不保本但风险可控,需要注意一下申赎费用。此外,还可以购买国债与储蓄保险。
3、强制储蓄,用工具管住手
对于上班族每月存钱的情况,可以考虑零存整取,每月固定存入一笔钱,到期本息一次性支取。还可以考虑自动定投,设置工资到账后自动转入理财账户,避免冲动消费。
4、提升收入,开源比节流更有效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副业变现,可以结合自身技能,比如烘焙、写作等来接单,或利用自媒体平台分享育儿经验赚取流量收益。
与此同时,为自己的能力投资,可以考取职业证书提升职场竞争力,为加薪铺路。
面对利率下行,只是一味地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唯有主动调整策略,短期抓高息机会,长期靠多元配置,更重要的是投资自己、提升收入。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多一份保障。
进银行小心存款变成了保险或者理财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