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1000万辆新能源车,比亚迪靠的是什么

三易生活 2024-11-18 20:05:51

提到比亚迪,如今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他们现在是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但如果将时间倒回30年前,大家知道当时的比亚迪是什么情况吗?

“手搓电池”起家,比亚迪很早就有了技术基因

早在1994年、深圳布吉的一间小厂房里,“比亚迪科技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当时,这家公司只有20多名员工,产品则是彼时方兴未艾的“大哥大”里使用的镍电池模组。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那个时候镍电池的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正常的一条生产线起码要千万元级别的投资,而当时的比亚迪才只有250万元的启动资金、连生产线都买不起。

面对这样的情况,比亚迪方面狠下心来,选择了近乎“手搓”的方式,在没有成熟产线、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不仅造出了镍电池产品,而且还凭借着与国际大厂差不多的品质和低了60%的价格迅速抢占市场,成功取得了“第一桶金”。

1997年随着手机产业的兴起,锂离子电池成为新兴方向。当时的比亚迪完全没有生产锂离子电池的经验,甚至连研发用的设备也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师自己从市场上购买化学试剂调配电解液,用喷枪往铜箔上喷涂碳粉来模拟电极。就这样,比亚迪仅用时三个月,就“手搓”出第一块带电压的锂离子电池。

不过当时比亚迪也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对于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完全了解,而这必然会制约真正的产品研发能力。于是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技术短板,他们第一次投入巨大的成本建设研发实验室。当时实验室购入最贵的一台设备,单价甚至已经超过了这家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与此同时,比亚迪也开始从高校、研究机构邀请专家来讲课。就这样,他们的研发能力慢慢地终于开始走上正轨。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的“国际化”几乎是与他们的创业同步进行。因为就在90年代末,比亚迪的锂电就已经被摩托罗拉等海外大厂选用。或许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的视角开始从小小的电池,转向了更大的汽车行业。

转型造车,比亚迪的“第二次创业”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道路上跑着的汽车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几乎都是海外品牌,但这些车型的价格也普遍高昂。这种现象在王传福看来,则是给了比亚迪机会和应尽的责任。

然而当比亚迪的工程师在2004年尝试着原创设计他们的第一款汽车“316”时,迎来的却是来自第一批经销商们的劝说,“这车不行,别上市了,免得砸了招牌”。

面对这样的情况,比亚迪方面意识到了自身在造车“底子”上的不足,并且拿出的解决办法却也很简单粗暴。他们从市场上买来了当时卖地最好的十几款车型,让工程师一台一台地拆解学习。起初工程师还不敢下手拆车,王传福就拿着钥匙、当场划了其中一台奔驰车的车漆。

很快,比亚迪在2005年成功推出F3、起售价仅7.98万元,而它几乎是立刻就成为了许多国人的第一辆汽车。2007年比亚迪F3大卖15万辆,但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在这之前的2006年,比亚迪就已经研发出了旗下首款新能源车F3e。是的,早在比亚迪开始造车的第二年,“新能源车”就已经成为了他们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

2008年F3DM正式亮相,这也是比亚迪旗下首款上市的新能源车型。而且正是从它开始,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开始为大众所关注。自此之后,比亚迪开始明显发力自研电池和新能源车动力系统。随后2011年的“E6先行者”,也成为了中国首款面向个人销售的纯电动新能源车,正如其名地为后来国内纯电车用车环境充当了“探路者”的作用。

用十年时间磨炼内功,才有了后来的厚积厚发

不过比亚迪的造车之路,并非自此就一帆风顺了。差不多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汽车开始遇到一些新的瓶颈。据王传福回忆,当时的销量长期维持在低位,但每年的研发成本却始终居高不下,为此比亚迪内部也产生了一些分歧,甚至有董事会成员担心这样会难以为继。

然而也正是在这差不多10年的“沉寂”期里,比亚迪开始有了更多的精力沉下心来进行“基本功”的打磨。用王传福的话来说,当时一些消费者觉得比亚迪的车“动力不行”,于是他们研发了第二代DM系统;而另一些消费者提出车的造型设计不够时尚,所以比亚迪就请来了著名设计师沃尔夫冈·约瑟夫,也带来了后来影响深远的“龙颜”外观理念。

在那之后,随着疫情席卷全球,比亚迪方面敏锐地意识到,口罩已经成为社会亟需物资,而他们本就有着富余的厂房和生产设备,为什么不能去造口罩呢?于是乎,由王传福亲自带队,比亚迪的工程师仅用24天就完成了全国最大口罩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和建设,不仅保障了自身安全生产的需要,更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趣的是,正是这一次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加急改造口罩生产线的经历,也激发了许多比亚迪工程师的斗志。在这之后,诸如“刀片电池”、“易四方”、“第五代DM”、“云辇”等技术开始井喷式诞生。而在它们的背后,其实正是比亚迪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一直坚持“技术为先”,哪怕是在销量增长停滞时期也从未放弃大额研发投入的态度和勇气。

三十年峥嵘岁月,比亚迪早有自己的方法论

2024年11月18日早间,比亚迪方面在自家工厂隆重召开了“三十而立·感谢同行”活动,庆祝公司成立30周年暨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在此次活动当中,王传福回忆了前文所述的比亚迪从创办至腾飞的完整历史。与此同时,为了表达对比亚迪车主、员工一直以来的支持,更是现场送出了90台新车的使用权。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被当做奖品的车型,全部都是仰望U8、腾势Z9GT、方程豹豹8等比亚迪旗下的豪华品牌,足可见得此次的诚意之足。

当然,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要知道,比亚迪今年9月才刚刚庆祝了他们第900万台新车的下线。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从第1辆车到第500万辆,比亚迪用了整整15年才实现,但是从第500万辆到跨越千万大关,中间却仅仅只隔了15个月。

更不要说,当年提及比亚迪F3DM,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还是“价格低”、是形似某知名合资车型的外观设计。但现在呢?论性能,DM-i、特别是DM-P车型让大众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数秒破百的快感;论驾驶质感,云辇底盘的诞生令整个行业都开始研究“主动悬架”、争着抢着让自家车型能够“跳一跳”;论底盘和传动设计,易三方与易四方不仅实现了比亚迪十余年前的多电机创想,更是给未来的完全自动驾驶打下了关键性基础。

那么这些意味着什么?用王传福自己的话来说,比亚迪的成功是“厚积而厚发”,是先有了工程师文化、有了对技术的重视这样的先决条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了今天。

0 阅读:0

三易生活

简介:专注IT,最快最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