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她出生于北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戴乃迭七岁时与父母返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
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法文,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她加入了中国协会。在这里,她结识了中国留学生杨宪益,杨宪益的彬彬有礼和对祖国的热爱很快打动了戴乃迭,两人相恋了。
这一年戴乃迭18岁,戴乃迭为此还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时值全面抗战期间,杨宪益到处发文章、演讲、募捐资金,戴乃迭就会一道参与,她也成了坚定的反日战士。
1940年,杨宪益在牛津毕业后,接到了沈从文的信,邀请他回到西南联大任教,爱国心切的杨宪益果断放弃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留校聘请。
这就意味着要和戴乃迭分开,他对戴乃迭说:“我的祖国正在经受战乱,情况不太好,你跟着我会受苦的”。但戴乃迭坚定地说:“无论有多么难,你到哪,我就跟到哪儿”。
戴乃迭将去中国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很反对地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就算他们将来结婚生了孩子,孩子也一定受不了,肯定会自杀的”。
戴乃迭从小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母亲的反对反而激发了她跟杨宪益结婚的决心。
后来,戴乃迭与杨宪益回到中国。意外的是,两人的到来在杨家激起了轩然大波。她们都认为洋女人生出的孩子好吓人,没有人敢要。
杨宪益的母亲大病一场,他的姑妈一听说他要娶洋媳妇就大哭起来。现在的跨国恋情不算什么了,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
尽管杨家反对,但两人坚定在一起。于1941年,举办了婚礼,戴乃迭的父母也来参加了婚礼,还穿上了中国特有的旗袍。
婚后两人的生活很奔波,但两人的感情却很深厚。1943年,两人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翻译了《资治通鉴》,在这里,两人不仅待遇大大提高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时间成了两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二十五年后,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因“英国间谍”案被捕入狱。杨宪益心里担心妻子的状态,一直向狱警询问戴乃迭的情况,知道妻子还好没有自杀后,他才放下心来。
戴乃迭在监狱里靠背诵中英文诗歌打发日子,她依旧爱清洁讲礼貌,每天对送牢饭的人说谢谢。冤屈中,她的一举一动仍透着平静和优雅。
戴乃迭奋斗一生,最大的愿望是用自己的幸福打败母亲的预言,可是她现在失败了。她的大儿子因受父母牵连频受打击而精神分裂,最后竟在发病时浇汽油自焚而亡。
杨宪益夫妇在监狱中度过了四年,出狱后的戴乃迭受不了刺激患上了老年痴呆。杨宪益便寸步不离的照顾她,陪伴她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人生经历了种种境遇,但戴乃迭仍坚定地说:“母亲的预言有的变成了悲惨现实。但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 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
1999年,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他停止了所有的翻译工作。悲痛欲绝的他, 为亡妻写下一首诗: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杨宪益夫妇的合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他们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更用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2009年,杨宪益先生去世,享年九十五岁。
画家郁风为戴乃迭晚年画的肖像,上面有两行小字。
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向这种感人的跨国恋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