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实现硬脱钩,全球经济蒸发7.4万亿美元,究竟哪一方能从中获利?美国媒体承认,“去风险”就是“软脱钩”,为何说最大的赢家是新兴经济体?面对美国与欧盟的恶意,中国又留了哪些后手?
中美硬脱钩,全球经济蒸发7.4万亿美元近些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再到拜登时期的全面遏制战略,虽然当中有着部分的缓和时期,但整体上的恶化倾向没有出现任何改变。尤其是美国在高新技术上的对华封锁,也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全球供应链的崩坏似乎只在一朝一夕,中美两国的硬脱钩或许迫在眉睫。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7月15日刊登了一篇报道,就着重提到了中美可能的“硬脱钩”。
《外交政策》表示,如果中美硬脱钩,那么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恐怕极其高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计,从长期的角度上来看,中美脱钩所造成的损失将让全球GDP减少7%,这相当于7.4万亿美元,也是法国与德国两国的GDP之和。
这毫无疑问是一笔极大的资金,但背后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依然是不可估量,尤其是全球化的停滞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在锚定货币美元松动的情况下,全球物流、贸易体系若是随之而崩塌,世界滑入新冷战的概率将激增。
与此同时,IMF还认为,如果中美彻底切断经济联系,那么其他的发展中经济体将会受到波及,即面临巨大的损失。
不过在这一件事上,外交政策杂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一些新兴经济体,可能反而会因为中美之间的脱钩而受益,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的赢家,因为如今的脱钩不是硬脱钩,而是更加温和的“去风险化”。
虽然美国与欧洲的政府均矢口否认“去风险”就是“软脱钩”,但这一番论断能从美国媒体的口中说出来,也属实是沾点黑色幽默,也恰巧贴合了中国对于这些“新词”的判断,本质上就是推动脱钩、孤立中国、重组供应链的借口而已。
中美“去风险”,赢家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外交政策杂志之所以断定一些新兴经济体能够获利,也存在着现实依据。
2023年,马来西亚北部的槟城州吸引来了135亿美元的外国投资,由于在该地建设半导体的测试与装配线。尽管马来西亚在制造微电子产品上有着长达50年的经验,但本轮投资的总额依旧超过了从2013年至2020年的总额。背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跨国半导体公司开始寻求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以实现“多元化”。
有了投资之后,槟城州也迅速对西方国家予以反哺,在2023年直接占据了美国芯片进口的20%。另一方面,除了西方国家之外,中国也把目光转向了滨城州,华为的前子公司Xfusion,以及上海的Starfive也寻求在当地建厂生产芯片,发展似乎一片欣欣向荣。
无独有偶,墨西哥也成了中美产业角力的受益者,在2024年初一跃成为中国制造业和物流业投资的首选国家,墨西哥国内的行业机构评估,在该国设立工业园的企业当中,有高达五分之一来自中国。而这些在墨西哥本土生产的商品,将通过美加贸易协定进入美国市场。无独有偶,远在欧洲的匈牙利也是一样,宁德新能源CATL正在当地建设一家总价值为80亿美元的电池工厂,这将为当地带来充足的就业机会。
因此,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美西方国家所谓的去风险化战略,确实让这些新兴经济体获得了足够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尤其是墨西哥这样的国家,甚至有望借此来改变过去的“犯罪天堂”形象,成为美洲地区举足轻重的工业大国。
而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这些国家因为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不仅能获得其他国家的经济支持,在技术上对方也会予以全力扶持,用最大的赢家来形容毫不过分。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政治上的风险依旧巨大。
防备美西方脱钩,中国留了后手值得一提的是,外交政策杂志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西方奉行“去风险化”战略之后,国际清算银行对多家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了评估,发现一个极其反常的现象,在撇开中国,靠近原材料产地之后,他们的供应链非但没有缩短,反而大幅增长。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国际清算银行发现,西方国家的企业并没有切断同中国之间的联系,反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担了“中间商”的角色。
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越南,在2017年之后,越南的对美出口几乎翻了两倍,但其增长曲线完全与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增长曲线符合。因此,美国“去风险化”根本谈不上任何的成功,对中国的依赖保持不变,相关的供应链还加长了,企业不得不为此支付更多的成本。
结合先前中国企业在靠近美西方本土的国家设厂的行为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就是中国针对“脱钩”说提前安排好的后手,因为这些企业往往都是合资企业,中国方面只提供资金与技术,不参与整个生产流程。
美国政府与欧盟所出台的禁令再严苛,哪怕精确到了零件和“原料”,都无法拦住这些产品,因为他们本身就和中国无关,整个供应链已经将中国元素排除在外。
而若是因为这种贸易,美国和欧盟对这些邻国和“中间商”加以制裁,那么必然会得不偿失。一方面,自身的产业转移会因此被打断,另一方面,也会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更别提所谓的工业振兴了。说到底,无论是硬脱钩也好,还是读作去风险的软脱钩也罢,只要全球贸易还未停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秩序没有被打破,想要彻底拒绝中国元素和中国产品,那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