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俏佳人》
金发美女艾丽·伍兹的逆袭故事。
艾丽本与帅气男友沃纳感情稳定,却因沃纳考上哈佛法学院后嫌她“花瓶”而分手。
不甘心的艾丽努力考上哈佛,在法学院历经挫折,凭借智慧与毅力成功辩护,还收获了真挚友情与爱情,完成了
从“花瓶”到优秀律师的华丽转身。
艾丽·伍兹那形象,一开始就是典型的被刻板印象框住的“金发美女”,可人家用实际行动狠狠打了那些偏见的
脸。
这电影看着轻松搞笑,实际上对性别偏见那反击得可犀利了。
艾丽从为了男友拼,到后来为自己而活,这成长弧光太经典了。
她没被哈佛那种精英氛围吓倒,反而靠自己独特的视角赢得尊重。
虽说她一开始的动机是依附男性,但人家蜕变了啊,直接打破这种依附性。
最后以“粉红律师”的形象告诉大家,女性气质和专业能力压根不冲突。
这电影就是告诉咱,别被那些刻板印象束缚,自信源于内在的坚韧,咱女性也能闯出一片天!
20世纪50年代,爱尔兰姑娘艾莉丝为寻更广阔未来,在姐姐与神父帮助下前往美国。
从初到异乡的生疏思乡,到工作进步并结识意大利男友托尼。
后因姐姐离世,她重返故乡,面对母亲安排的工作及善良男孩吉姆的追求,在故乡与异乡、爱情与亲情间艰难抉
择。
女主艾莉丝从爱尔兰小镇跑到纽约布鲁克林,那过程可太不容易了,
思乡、孤独啥的都得经历一遍,还有爱情和回归的纠结。
最绝的不是她最后选了啥,而是她在两个世界中间那撕裂感,故乡的安逸和新大陆的自由,到底哪边才是真的家
呢?
电影没给个简单答案,而是让艾莉丝自己明白,真正的故乡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心里认同的地方。
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聚焦30岁的挪威女性尤利娅。
她家境优渥,从医学转心理学又投身摄影,职业摇摆不定。
感情上,她与漫画家阿克塞尔相恋却因生育问题产生分歧,后与面包师艾文德相恋又因价值观差异分开。
在经历一系列迷茫与挣扎后,她最终在剧组为演员拍剧照,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
尤利娅的困境那简直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兴趣多得很,可就是没法专注,想谈恋爱又害怕承诺。
电影用多个章节把她的职业、情感还有存在主义焦虑都展现出来了,讽刺的是,她越想找到“真正的自我”,
就越迷茫。
这电影厉害就厉害在,它不去评判尤利娅到底“糟糕”不“糟糕”,而是把这种不安的普遍性给呈现出来了。
现在社会老跟你说你能成为任何人,可选择一多,反而成了负担。
结尾她一个人站在房间里,那画面太有深意了,感觉千禧一代终于学会和不确定性和平共处了。
影片围绕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展开。
1923年,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伦敦郊区创作《戴罗薇夫人》,承受精神折磨;
1949年,洛杉矶家庭主妇劳拉·布朗阅读此书后萌生自杀念头;
2001年,纽约的克拉丽萨·沃甘为患艾滋病的诗人朋友筹备派对。
三个女人因“戴罗薇夫人”之名产生奇妙关联,在各自时空里挣扎。
它把三个时代的女性用“死亡与自由”的命题给串起来了,这想法挺牛的,但野心太大也成了双刃剑。
伍尔夫的挣扎被简化成精神疾病的符号了,劳拉的出走都没啥心理铺垫,克拉丽莎的孤独也像文艺片的常规套
路。
电影想用文学性来包装女性议题,可因为过度煽情,就显得有点空洞。
不过呢,它还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它提醒咱了,不同时代的女性都在对抗同一种压抑,就是社会对她们角色的期待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冲突。
以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人生为蓝本。
她18岁遭遇严重车祸,此后病痛缠身。
她师从里维拉学画,二人从师生变为伴侣,历经墨西哥动荡革命,她与托洛斯基有过朦胧爱恋,还有女同
xing恋情结。
她在痛苦中创作,画作充满活力激情,1954年离世,短暂人生满是传奇色彩。
弗里达·卡罗这一辈子,那就是艺术和痛苦紧紧绑在一起啊。
车祸、背叛、病痛,把她的身体折磨得不成样子,可她的画作却像开了挂一样,充满了惊人的生命力。
这电影最牛的不是她那些情史,而是她咋把肉体的苦难都转化成超现实主义的自画像了。
萨尔玛·海耶克演得太绝了,野性美十足,尤其是那场被胁迫的全luo戏,戏里戏外都像是在延续弗里达式的抗争。
真正的强大不是躲着痛苦走,而是把痛苦变成创造的燃料。
咱都能从弗里达身上学到那种坚韧和勇气,真的值得一看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