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系列再拍

火星研究社 2024-11-20 09:20:02

杀手(killer),一个汉语词汇。

意指为了一定利益进行暗杀活动,致人死命之人。

古有荆轲刺秦,乃天下为大。

19世纪有“开膛手杰克”,催生出二十世纪。

罪犯都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而侦探至多只是跟在艺术家身后品头论足的评价者。

随着「杀手」融入流行文化,它便成为娱乐思潮中重要且特别的一个符号。

自电影诞生,以杀手为主题的影片便层出不穷。

无论你想“买凶拍人”,还是想遇见“不太冷的杀手”。

都有一大批风格各异的人物与故事任君挑选。

今年堪称是“杀手年”,毕竟美国总统遇刺可绝非寻常之事,奥运会射击比赛里“闲庭信步”的选手则让人浮想联翩。

而在影视层面,《杀手》、《花月杀手》、《职业杀手》、《杀手游戏》等作品相继问世。

既令人着迷又分裂的“独行杀手”阿兰·德龙安然离开。

同期另一位代号「豺狼」的杀手,也重返了流媒体。

豺狼是一位险些杀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退伍老兵”,也是一位拥有奢华庄园,周游各国的“千万富翁”。

他还是一位替人收拾烂摊子的“清理工”,恰好掌握着世界上最顶尖的狙击技巧。

想要了解更多“豺狼”的日常,仅需关注由奥斯卡影帝埃迪·雷德梅恩主演的剧集《豺狼的日子》。

01

《豺狼的日子》并不是第一次被影视化改编。

这本由前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和调查记者弗雷德里克·福赛斯于197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已历经两次电影化改编。

分别是小说出版两年后由著名男星爱德华·福克斯主演的《豺狼的日子》以及1997年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狙击职业杀手》。

前者“行动目标戴高乐”,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电影之一。

后者“行动目标第一夫人”,口碑毁誉参半,是那种被原作者痛批的影片。

(印度也在1988年“借着”故事框架拍出了《八月一日》,目标喀拉拉邦首席部长)

此番“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重新饰演这位闻名于世的杀手,算是回归角色原点。

使观众更聚焦于暗杀背后的细节及追捕,而非暗杀本身。

福赛斯是一位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

早年间他服役于英国空军,是最年轻(19岁)的战斗机驾驶员。

1961年福赛斯加入路透社,并在四年后转入BBC,担任外交记者。

记者生涯内,他曾致力于报道法国事务、刺杀戴高乐未遂事件以及尼日利亚内战。

在非洲前线时,福赛斯曾向BBC申请待更久的时间深入探究,但被BBC驳回。

福赛斯就此果断辞职,以自由记者的身份扎根在比亚法拉共和国两年。

(该国于1967年5月30日成立,至1970年1月15日灭亡)

福赛斯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比亚法拉的故事,但此书销量惨淡。

小说出版后,在英国意外大火,随即美国出版社找上门来,付给福赛斯十万英镑的版权费。

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作者而言,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款项。

到了1975年,《豺狼的日子》的销量已突破250万册,长期霸榜畅销书排行榜。

书评人们称其为“打破常规之书”。

小说为后世带来不少影响,书中描写获取虚假身份和英国护照的方法通常被称为“豺狼欺诈日”(Day of the Jackal fraud)。

暗杀以色列总统、美国总统的恐怖分子都读过此书且高度痴迷。

首作成功后,福赛斯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火力全开,一本接着一本。

他以调查记者生涯中学到的技巧和执法细节,为小说赋予更多的真实感,放弃了花哨的附庸,注入了独家的内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