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冠军院线最高分!年度影王你看了吗?

火星研究社 2024-11-11 09:51:10

放眼全球,如今的电影能上9分的实在太少,如果将目光回缩至中国内地院线,那更是“奇迹”。

谁也没想到,在今年8月有一部登录中国内地院线的泰国影片居然在豆瓣被8万+人打出了9.0的高分!

题材不猎奇、剧情无反转、视效0血腥,纯探讨亲情的温情路线,可谓毫无“爆点”。

可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却无一不动容,甚至夸张到“哭到影院配备纸巾”。

该片在泰国本地上映后荣登票房冠军,之后在印尼丶马来西亚丶新加坡票房同样开出红盘,甚至在越南上映首日更勇夺越南影史泰片首映票房冠军,可谓在亚洲区叫好又叫座。

这也再次证明了——真诚,就是最好的杀手锏。

如果要说最大的遗憾,就是这部影片的内地宣发看来并不富裕,热搜都没上过几条。

本着永远安利好作品的原则,今天我就来为各位同学推荐这部难得的现实主义温情佳作——《姥姥的外孙》。

01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一夜之间合法的得到较多资产的可能是什么?

除了概率微乎其微的中彩票,最有可能实现的就是遗产继承。

这么说或许有些残酷,但事实上随着财富最为集中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渐渐步入老年,遗产继承确实是X&Y世代,甚至Z世代“一夜暴富”的捷径。

据英国财政研究所(IFS)的最新调查显示,这些遗产可能将占到这几代人高达30%的一生人均收入上。

而对于中式家庭,遗产的占比可能更高,毕竟疯狂的房价一项就已经打败了很多国家。

大份额的比重自然让遗产的分配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涉及民俗文化、家庭关系和长期照护等多个方面,常是悬疑剧和家族纠纷题材的创作热门。

而电影《姥姥的外孙》虽属同一赛道,却开创了不同的画风。

故事以贪图遗产的外孙安,回乡照顾癌症晚期的姥姥为起点,探讨了现代华人家庭中的种种难题。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这部影片将无比沉重、吵闹、血压飙升?

别被自己的想象劝退,恰恰相反,该片将原本复杂的情感以直接、感人又幽默的方式交织呈现。

其实影片中的两大阵营都身兼供需双方的身份——需要陪伴和照顾,但有钱的老年人&急需金钱,但有时间和力气的年轻人。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当两者决定抛开“亲情绑架”开诚布公的交流,直接认可了“供求关系”,实现了“各取所需”,双方将会有多开朗?

而这样的创意呈现,自然需要一个火候拿捏得当的导演,不然沉重多了又成了家庭伦理,太轻浮了则又变成了闹剧。

Pat Boonnitipat作为一个可以精准描绘Z世代的生活和心态的导演,在此前已在《极限S:滑板篇》和剧版《天才枪手》等作品中已经将其紧跟时代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极限S:滑板篇》讲述了一个受到严重抑郁症困扰的古怪少年,如何在街头滑板中找到自我;

《天才枪手》则是以如何将学业成绩在这个精英主义社会中转化为“好生意”的刁钻角度,探讨了社会制度的问题。

尽管涉及的题材都较为沉重,但Pat总能找到独特的视角吸引观众。

更重要的是,他所呈现的方式都包含着温情与幽默的调和,使深刻的议题更加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典型的“寓教于乐”。

《姥姥的外孙》更是其如火纯情的创作呈现。

02

安,一个能力配不上梦想,选择辍学成为一名游戏实况主播的脆皮青年。

他的直播事业异常惨淡,本就仅有4名的观众里还包括他的堂妹小梅——而她来直播间也只是为了联系安修电视。

明知“无能”且“无力”的安仍旧坚持,真的是在追梦,还是仅仅用“追梦”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

某日,安发现堂妹小梅突然找到了一份自己梦寐以求的“高薪又轻松的工作”。

经过打探,他发现原来这份“工作”是指照顾生病的爷爷直到其去世,并继承了大部分遗产,这让安感到五味杂陈。

好巧不巧,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想工作,每日无所事事,且非常缺钱的安在此时突然了解到姥姥身患绝症的消息,于是他决定转向“致富新赛道”——回去照顾姥姥。

然而想要照顾一个老人谈何容易?

更何况是自己却一无所知的人。

安很快发现,自己对姥姥的了解少得可怜。

不知道姥姥不吃牛肉,不明白她的宗教信仰,也不知道她凌晨起床卖粥的生活……

你以为这是因为两人从未亲近过造成的?

不,更可悲的是,安居然是姥姥一手带大的。

而对如今的安来说,姥姥似乎只是“遗产”的代名词,“致富”的快捷键。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逐渐走进了姥姥的生活,甚至真情实意地融入其中。

他开始触摸到那些未曾言说的细节与情感。

姥姥的思念,如隐忍的水流,在每个周日静静涌动。

她总是穿着那件花衬衫,坐在家门口,眼神远望,期待着孩子们能回家共享一顿温暖的家常菜。

对于她的儿子,姥姥的担忧如影随形;

每次目送儿子离家,她的眉头不自觉地紧锁,藏匿着深深的牵挂。

而对女儿的爱,则混杂在日常的唠叨之中;

仿佛那碎碎念是护甲,掩护着她脆弱的心。

姥姥是坚强的象征,凭一人之力卖粥养大了三个孩子;

但同样,她也有她的脆弱。

新年过后,冰箱里堆积的剩菜让她感到无奈,那是孤独的残羹。

病魔侵袭时,她夜里的哭泣如幼儿般无助地呼唤着父母,对生命的渴求却无力……

在姥姥生命的最后阶段,两人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换。

曾经需要被照顾的年幼的安,已经成长为能够给予关怀的成年人,而一直坚强支撑家庭的姥姥则开始需要被人照顾。

而该片最为触动人心的部分,正是巧妙地通过日常生活的小细节,描绘了两人关系的转变。

从安开始的充满目的性的漫不经心,到后来充满情感地牵着姥姥的手一起回家。

在这场不可逆的旅途中,情感展现得如此微小,却如此巨大。

03

我知道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在看完该片后仍旧会意难平地评价出“果真还是离不开东南亚、华人家庭中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情结”。

即使这部影片如此贴近新时代,且触动人心。

最后的财产归属仍旧是那个最无能的儿子,确实令人烦闷。

因为太现实了,所以显得更加刺痛。

只是在本文,我并不想讨论这一方面,也请允许我夹带私货地加入一些非常自私的情感输出。

我相信这部影片让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离世的长辈,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的姥姥已经离开了近三年,因为她常年和姥爷跟随着小舅一家生活,所以我一直心安理得认为她并不会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而感到孤单。

记忆中除了出国读书,在外地工作那几年,基本上十天半个月就会跟妈妈回去看看二老。

看着姥姥从满头白发到牙齿掉光,从白白胖胖到面容消瘦,直到一发现就是胰腺癌晚期的突然离开,我才突然发现,我从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她。

她最爱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最想去哪儿逛逛?

我都不知道。

和安同样可悲的是,小时候的我虽不是跟着姥姥长大,却也同样是和她曾经非常亲密的。

姥姥没什么文化,但同样是一位“一生要强的中国女人”,美丽又泼辣。

小时候在商店走丢了,抓住了别人的衣角时,是姥姥一把抓住了我的手;

熟透了的苦瓜的籽是红色的,原来吃起来是甜的,是姥姥亲手从后院摘给我尝的;

天气冷时过敏性鼻炎总是疯狂打喷嚏,是姥姥告诉我出门前用手把脸捂热,就会好很多的。

是什么时候再也没耐心听她念叨,又逐渐疏远的?

我现在根本无从回忆了。

如今只会充满愧疚地想起,在青春叛逆时她来我家时,对于她总是不敲门进入我的房间给她看的脸色。

她和影片中的姥姥一样,自然有自己最偏心的儿子,最喜欢的孙子,可如今看来那又如何呢?

对于我和妈妈而言,她同样也是爱我们的亲人,这就够了。

姥姥从手术确诊到离开短短不过十天,病床上的她插满管子无法进食,却非常安静。

不哭不闹,即使我们看着都能感受到疼痛。

她那时在想些什么?会不会也会感到害怕?是惦记着子女还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我想,《姥姥的外孙》将一位老人在坚强与脆弱之间的摇摆;

将家庭成员间那些微妙却深刻的情感流动,通过影片多维度地展示给观众并引起共情的思考,就是功德一件。

我们在观看影片时润物无声地被代入、触动,也许眼眶泛红、也许泪流满面;

在观影时刻或观影之后,想起在自己生命中也许存在感并不巨大,但却因曾经的陪伴而刻骨铭心的长辈们;

或许就会明白,爱也许会减淡但从未消失,哪怕一阵轻风都有可能吹开那些曾经被隐藏的情感。

“如果墓地买在漂亮一点的地方,也许你们就会比较愿意来看我了吧?”

当影片中的姥姥说出这句话令我破防的程度,早已超乎我的心理准备。

好在影片中的安,还有时间陪伴,也最终收获了姥姥给予他的最大馈赠——那些悄无声息累积的点滴时光,早已汇聚成一座爱的灯塔,指引他在未来的人生中再也不会偏离航向。

最后,我想引述在该片中奉献了精彩表演的素人演员,姥姥的饰演者,今年76岁的乌萨·萨梅坎姆所说的一段话,作为真挚地推荐给大家这部优秀作品的理由。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