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娟绝对算是越剧巨星。可谁能想到,这位越剧大师刚开始踏上演艺路时,也有一段艰难甚至屈辱的经历。
1924 年,范瑞娟出生在浙江嵊县黄泽镇一个穷困得农民家庭。家里穷到啥地步呢?常常只能靠麸皮饼、香薯来填饱肚子。为了不被送去当童养媳,11 岁的范瑞娟报名进了镇上的龙凤舞台科班,开始学越剧。
龙凤科班条件很差,三十多个女孩子挤在离镇好几里远的破小庙里,每天就着咸菜下饭,可她啥抱怨都没有。凭借天生的好嗓子,她很快就成了科班里的头牌小生 。
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范瑞娟在1938 年跑到上海,加入了越升舞台戏班。那时候,她全部家当就一个包头箱和一条大红裤子。就因为这简单的行头,她碰上了人生里最屈辱的事儿。
戏班老板那是 “只认衣衫不认人”,就因为范瑞娟没有漂亮的 “行头”,觉得她不值每月二十五元的包银。不仅撕毁合同、扣了她五元工资,还不讲理地把她名字改成万才娟,把她在演员里的名次排到了第二十一位。
曾经在科班风光无限的头牌小生,到了上海戏班却一下子成了边缘人物。
好长一段时间里,范瑞娟只能演些跑龙套、过个场、在拜堂戏里凑数的小角色,有时候还得反串老生、丑角。范瑞娟心里清楚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挣脱命运的束缚,她就这么在屈辱里等着机会的到来。
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范瑞娟逮着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看戏、“偷师”。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台表演,她嘴里就不停地念台词,琢磨着怎么把各种角色演好。
为了多学点东西,范瑞娟经常偷偷躲在台下茶堂旁看其他演员表演,尤其喜欢看有 “越剧皇帝” 称号的竺素娥的戏。
她仔细瞧观摩竺素娥的每个动作、每句唱腔,并把这些技巧都记在心里。回到住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练习。
范瑞娟对每个角色都特别上心,哪怕是那种不起眼的小角色。有一回,她被安排演一个 “拜堂小生”,就上台过个场、行个礼,这角色在很多人眼里根本不重要,可范瑞娟却当成大事。
她认真琢磨角色的心理,精心设计每个动作、表情,就想在那一小会儿的出场时间里,把自己的专业水平展现出来。
有时候,范瑞娟连过堂的机会都轮不上,妆化好了还没上台就得擦掉。但她也不灰心,反而觉得化妆的时候也能学习。她一边化妆一边琢磨怎么通过妆容把角色形象塑造得更好。
就这么不停地学习积累,范瑞娟的演技越来越好。不光掌握了越剧小生的各种表演技巧,还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表演风格朴实淳厚、文雅又庄重,有股男性的稳健的阳刚劲儿,这也为她以后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1 年,命运终于给了范瑞娟一个机会。有一天,戏班子在上海汇泉楼演出,头肩小生竺素娥突然得了急病没法上台。
可门票都卖出去了,观众都在台下眼巴巴地等着演出开场,戏班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咋办。
就在这时,范瑞娟主动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让我来试试吧!” 戏班老板皱着眉头,满脸不信任,上上下下打量着范瑞娟,质问她:“你能行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面对老板的质疑,范瑞娟心里也有点慌,但她还是狠狠地点点头,说:“我能行,我一直都在努力学,相信我!”
老板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让她试试。
范瑞娟怀着紧张的心情走上了舞台,灯光一亮,她深吸一口气,马上进入了角色。那一刻,台下的观众好像被她的气势震住了,整个剧场一下子安静下来。范瑞娟靠着扎实的功底和这么多年偷偷积累的经验,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随着演出进行,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沉浸在剧情里无法自拔。那一刻,范瑞娟不再是那个没人搭理的小演员,她成了舞台上最耀眼的存在。这场演出大获成功,范瑞娟用实力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从那以后,范瑞娟又连着替演了十几天,白天晚上两场戏,一场都不重样,其中还有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时候叫《梁祝哀史》)。她一场比一场演得好,一场比一场成熟。
范瑞娟这一演,不光救了场,还让老板对她彻底改变了看法。没多久,17 岁的她就和邢竹琴搭档,正式当上了头肩小生,从此开启了辉煌的演艺生涯,算是彻底逆转了命运。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范瑞娟的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她就更努力地打磨自己的演技。
在长时间的舞台表演里,她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特别是借鉴了京剧名家马连良、高庆奎的唱腔和润腔处理方法,慢慢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她的唱腔特别厚实,声音又响亮,咬字稳稳当当,行腔流畅自然,拖腔丰富,听着特别有感染力;表演的时候朴实又不失文雅,庄重又有阳刚之气,非常受观众喜欢。
1945 年 1 月,范瑞娟和袁雪芬在九星大戏院演《梁祝哀史》时,在琴师周宝财的配合下,首创了弦下调,后来弦下调板式不断发展,成了越剧的主腔之一,为越剧发展做出了大贡献。
1944 年 9 月,范瑞娟积极响应袁雪芬的号召,一头扎进 “新越剧” 改革里。她们一起对越剧的剧本、表演、音乐、舞美进行了全面改革创新,让越剧更符合时代和观众的口味。
1952 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范瑞娟靠着在《梁祝》和《白蛇传》里的精彩表演,拿了演员一等奖。1953 年,她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范瑞娟塑造得梁山伯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称赞。
范瑞娟还是越剧 “范派” 艺术的创始人,她的弟子吴凤花、章瑞虹、韩婷婷等人在她的精心指导下,都成了越剧界的中流砥柱,把 “范派” 艺术传承了下去。
在六十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里,范瑞娟一直对越剧艺术爱得深沉,她不停地创新突破,为越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她不只是越剧界的一代宗师,更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