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家庭的“家”,草砖棚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日筑闻 2024-10-25 14:17:22

“家”的困境

盆湖牧场养育了一个个以蒙古族为主的传统牧民家庭。2024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盆湖”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随之而来的生态保护限制下,如何建造适应当代需求的“家”,成为此类遗产伴生聚落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者扎根乡土,意图延续地方建筑技艺,为当地的乡土建筑剧变提供一种可能性。

© 吕晓斌

© 吕晓斌

© 吕晓斌

巴丹吉林沙漠乡土住宅测绘 © 梁宇舒、张百慧

草砖棚屋

建筑服务于一个牧民家庭,并提供旅游招待的可能性。核心区域由草砖砌筑,满足主客人的生活起居;一个轻盈的棚屋将其罩起,容纳了节庆聚会、生产储藏功能。“草砖-棚屋”一重、一轻的构成,传承了当地的芦苇建造技艺,创造了一个宜居的沙漠庇护所。

© 吕晓斌

© 吕晓斌

牧居生活

棚屋内的U形廊道区分了主客流线,也容纳夏季的烹饪、冬季的牲畜宰杀和肉类存储等功能,回应了当地牧民的需求。

© 吕晓斌拱形屋顶为二层阁楼提供了如蒙古包般的围坐空间,为旅游季及节庆期间的聚会唤起民族传统的氛围。

© 吕晓斌

© 吕晓斌

© 吕晓斌

© 吕晓斌随“时”应变

“草砖房”的热惰性墙体以及“棚屋”包裹的气候过渡区,共同确保了建筑的热舒适性和低能耗。

冬季,采暖集中在草砖房内,气候过渡区尽可能减免了热量的对外散失,高性能窗为室内带来充足的日照和得热;夏季,可呼吸的棚屋表皮形成有效的空气对流,确保室内环境凉爽宜人。

© 吕晓斌

© 吕晓斌

© 吕晓斌低技建造

该建筑试验性地采用芦苇秸秆砖和盆湖胶泥等取材当地的天然材料,并辅以诸如轻钢骨架、冲孔铝合金板、聚碳酸酯板等轻质的预制建材,大大节省了沙漠中高昂的运输成本。建筑的建造难度较低,由设计师、学生、当地工匠共同实施完成,具有推广潜力。

入夜,半透的棚屋透出室内的暖光,点缀在沙漠中犹如蒙古族盛会中的银碗;进入室内,感官又沉浸在乡土的触感中。我们的牧民朋友哈斯巴雅尔感叹道: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住过的房子。

© 孙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