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天,阿里巴巴又开始大甩卖了。
阿里宣布,将港股上市公司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的78.7%股份悉数出售给德弘资本,作价131亿港币。
阿里甩卖高鑫零售,无疑是笔亏钱的买卖。
2017年底,阿里斥资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0年,阿里继续出资280亿港元,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约72%,成为控股股东。
当时双方都对这笔交易寄予厚望,阿里当时的掌舵人逍遥子张勇表示:“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也因大润发而不同。”
如今,六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阿里与大润发的合作早已失去了当初的光环。
粗略估算,阿里花了500亿拿到高鑫零售72%的股份,现在130亿转手,账面上亏了370亿。
说阿里断臂求生谈不上,但马云回归后,阿里确实开启了大甩卖的节奏。
此前,12月17日,阿里将持有的银泰99%的股权,以74亿元的价格转给了雅戈尔集团。
在2014年,阿里砸下53亿港元入股银泰成为第二大股东。2017年,阿里巴巴又联合银泰百货的全资公司以198亿港元启动银泰私有化,并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至约74%。
然后顶着93亿元的亏损,阿里卖掉了银泰。不仅如此,2024年阿里还清仓了丽人丽妆、宝尊电商等公司的股份。
8年前,马云在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变革,“新零售”是让人印象最深的一个。
不过关于新零售的定义,马云没说清楚,只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然后劝告大家,“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
随后阿里为了搞新零售,疯狂收购了大润发,银泰,三江购物等等,入股了苏宁、联华超市,还自己下场做了盒马。
阿里之外,腾讯与京东一样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在新零售领域全面铺开。
当时互联网巨头都在寻找增量,打着“互联网+”的旗号,疯狂布局线下零售,争取起到“1+1>2”的效果。
但后面的结果证明,阿里选错了方向。
就在阿里成为银泰最大股东的2015年,拼多多悄然成立。
在阿里用银泰百货、盒马鲜生等针对中高端人群的消费平台,力推消费升级的时候,拼多多则跑到了城乡结合部专注起下沉市场。
而后面的事情,证明拼多多选对了方向,阿里自然成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的反面典型。
线上零售市场被拼多多和抖音等后来者挤压,在“下沉市场”更是没有还手之力。
再加上疫情的影响,阿里重金打造的线下零售业态,没有迎来理想中的“消费升级”,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反而是“消费降级”。
在新零售遇到了各种发展困难后,逆势而起的却是山姆和胖东来这种更具特色的商超。
山姆、胖东来的共性是,不便宜,但质量不错,服务到位,符合新消费者群体的诉求。
阿里旗下的大润发则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原因很简单,传统的大卖场模式日落西山,参照已经倒闭的家乐福、水深火热中的永辉和沃尔玛,能有人接手就不错了。
今天阿里宣布卖掉大润发,就说明2016年提出的新零售战略进展不及预期,有点像当年万达出让文旅项目的壮士断腕行为。
阿里在张勇时期,提出了“1+6+N”战略,银泰、大润发、盒马等线下业态处于“N”的地位,彼时阿里睥睨群雄,自然有精力多线作战。
但随着这几年拼多多抖音的攻城略地,阿里在主业上已经受到了巨大挑战。在张勇卸任马云回归后,线下零售业务的“翻盘”希望也随之破灭。
如果八年前轰轰烈烈的并购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互联网+”,那今天的各种重新的组合梳理,就是零售行业回到零售本身的“互联网-”。
马云归来的阿里,作为电商龙头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阿里疯狂收购的2017年,淘天在电商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70%以上,但到了2023年,淘天市场份额下滑到了40%以下。
这时候,大费周章去谋算锦上添花的增量空间,就成了不现实的目标。
为求生存与发展,阿里必须痛定思痛,清理非核心业务,轻装上阵,重新聚焦于核心业务领域。
阿里曾经看似美好的“新零售”之梦,如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逐渐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