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天九思原创第903期
2022年11月珠海航展,湖南兵器工业集团展出12.7毫米塑料穿甲弹。当时实测表明,该弹在800米距离能击穿8毫米钢板时,燃烧剂释放效率比传统弹药提升27%,高温粘合特性让穿甲孔边缘形成致命二次杀伤。

三年后,这款曾被戏称的“玩具子弹”已在青藏高原零下55度的冰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70度的热浪中完成终极测试,宣告塑料子弹革命来了——金属弹药主导战场的时代正在终结。

中国为什么要研发塑料子弹?
研发塑料子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节约铜资源和降低成本。中国铜资源储量仅占全球4%,而消耗量占全球60%,铜对外依存度超过70%。传统子弹需大量铜材,导致战略资源依赖和成本压力。这种塑料弹壳单发成本从传统3元降至1.5元,年消耗数十亿发可节省百亿军费。此外,塑料子弹耐腐蚀性增加,储存维护成本降低,全周期成本大幅下降。同时,还可减少对进口铜的依赖,避免战时供应链中断风险。

二是轻量化与战场机动性提升。塑料子弹的核心优势在于重量减轻20%—40%,这对单兵作战和整体战术将产生深远影响。现役54式12.7毫米穿甲弹,铜壳弹单发重130克,塑料弹单发重104克,减重20%。7.62毫米标准步枪弹,单发黄铜弹为16.67克,单发塑料弹重13.34克,减重20%。
三是隐蔽性与战术创新。塑料子弹射击时噪音小,在反恐和特种作战中,可降低被敌方发现的风险,提升突袭成功率。此外,传统金属弹壳会残留金属碎片,而塑料弹壳不易被发现,还可快速降解,避免暴露行动。
中国塑料子弹的三大优势
美军早在越战时期试就验过塑料弹壳,但卡在耐高温和杀伤力上。现在,美国、以色列、德国、印度等均尝试塑料子弹,但是,或受限于成本,或受限于材料强度,都不太成功。目前,美军碳纤维弹药成本为铜弹的5倍。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用聚酰胺造训练弹。印度3D打印塑料弹失败。俄罗斯仍依赖传统黄铜弹。中国塑料子弹有三大优势:

一是复合材料技术优势。中国采用“高密度塑料+钨粉”的弹头结构和聚醚醚酮(PEEK)塑料弹壳,结合纳米二氧化钛增强的聚苯硫醚复合材料,抗压强度达420兆帕,热变形温度超200℃,甚至可承受1300℃瞬间高温,确保发射时的稳定性。例如,9毫米塑料弹壳重量仅为黄铜的26%(从5.8克降至1.45克),但壁厚仅0.6毫米,仍能承受280兆帕膛压,成功解决炸膛风险。
二是精密制造能力优势。东莞某军工企业实现弹壳注射成型精度0.01毫米,模具温控±0.5℃,确保量产一致性。这种技术能力使塑料子弹密度波动低于0.3%,远超国际同类产品。

三是塑料子弹性能优势。中国塑料子弹在射击精度、噪音控制(降低2-3分贝)、隐蔽性(规避金属探测)等方面优于传统子弹,且环保降解周期短(3年内自然分解)。
当中国空降兵部队在朱日和演训场首次试用塑料子弹药时,五角大楼正在为240万发问题塑料子弹头疼——美国海军陆战队2019年采购的这批弹药,因连续射击导致枪管过热变形,被迫暂停列装计划。
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塑料子弹创造了连续射击200发不卡壳的纪录,枪管温度比传统弹药直降37℃,让机枪手们惊呼“像换了新枪”。
在零下50度的极寒试验场,塑料子弹表现出94%的结构强度保持率,完胜传统铜壳的“低温脆化症”。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的测试报告显示,这种材料在盐水中浸泡十天十夜依旧光洁如新,30米高空坠落毫发无损,堪称弹药界的"六边形战士"。
塑料子弹在海南某战备仓库的对比试验中,历经5年湿热环境依然保持100%击发率,而传统铜壳子弹哑火率已达3.7%。
在西北某试验场,科研团队给塑料子弹弹壳接缝处镀上陶瓷铠甲,将沙尘入侵概率从千分之七降到万分之三,这精度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出万里长城。俄罗斯同行看到测试视频后感叹:“中国人把弹药做成了精密仪器。”

目前,虽然塑料子弹还只能用于小口径枪弹,大口径炮弹仍需克服高温、高膛压下的材料极限。但是,与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结合,更是潜力无限。总之,这场静悄悄的材料革命,不仅让单兵装备跨入“克”时代,更在军工史册上打上“东方智慧”的烙印,或是未来战场的颠覆性变量!
除了重量轻,其它相比钢壳子弹也没什么优势。
这种文章可以随便发吗?不懂就问,不依赖铜,多好啊!
估计是把铜都用完了,之前还是不锈钢子弹,现在直接变塑料的了,说真的我觉得为什么不把炮弹也做成塑料的,不是更好吗?
塑料弹头牛逼[点赞]
[点赞]